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職業
在職業探索的過程中品嘗人生百味,調整奮斗方向,或許比單純找一份能干卻并不熱愛的工作,更有意義
走出機關搞創業,擺地攤、種菜、做房地產,直到8年前進軍豬肉市場,目前個人身價近百億……近日,被媒體稱為“北大殺豬才子”陳生的獨特創業經歷,引起廣泛關注。
名校畢業,卻做著在一些人看來頗有些“不入流”的豬肉生意,陳生不是第一個。15年前,他的師弟陸步軒,就曾因生活拮據賣過豬肉;一年前,另一位90后北大法學碩士張天一,和3個合伙人在北京開起了米粉店。事件被媒體曝光后,有關“名校畢業生賣豬肉賣米粉,是否屬于人才浪費”的爭論,至今沒有停歇。拋開吸引眼球的新聞要素,此類事件引人關注,其實隱含著社會對于“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就業關切。不可否認,從全國一流高校走出來的畢業生,往往具有優秀的綜合素質,相應的,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和職業期待也會更高。因此,一旦選擇了“不走尋常路”,就難免會遭遇誤解、質疑甚至是否定。
然而,當我們關注“名校畢業生”的標簽時,其實更應該拋下固有的身份成見,站在對方角度想一想:從長遠看,這份工作是否和他們的興趣相符?除了金錢,他們還能從中獲得哪些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工作讓人生變得更美好,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去反對和質疑他們的決定?無論是在熟悉的領域內深耕、充分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還是跳出專業局限、另辟蹊徑,他們都是在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理想。不管一開始是因生活所迫,還是經過長期思考后慎重決定,選擇本身就反映了他們對于職業和人生的思考。這樣的決定,也是對生活變化的積極回應。
“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社會活力的激發,需要各行各業的參與和推動。這里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賤可論,所有為家庭幸福默默打拼,為社會福祉努力奮斗的勞動者,都值得我們佩服和尊敬。賣豬肉也好,賣米粉也罷,肯下功夫、花心思,同樣能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更何況,服務行業還有大片的市場空白,等著有識者來填補。從這個意義上說,在職業探索的過程中品嘗人生百味,調整奮斗方向,或許比單純找一份能干卻并不熱愛的工作,更有意義。
客觀地看,近些年來,就業環境正朝著多元、寬容、自由的方向不斷發展,鼓勵嘗試、允許失敗的社會氛圍,也為“初生牛犢”們平添了幾分信心和膽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涌動,年輕人不必擔心創意沒有足夠的施展空間;國考過審人數和平均競爭比連年“雙降”,畢業生不再一窩蜂地選擇報考公務員……無論體制內外,工作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已漸漸成為擇業者的一種共識。創業、就業觀念的悄然變化,從一個側面說明,人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正在變得日趨多樣。
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有理由相信,憑著深厚的知識積累,出色的應變能力,陳生和更年輕的張天一們會在市場大潮的搏擊中贏得一席之地。且讓他們去“折騰”吧,只要有想法、有本事、有規劃,誠實守信、合法經營,即便沒有闖出什么名堂,但能從社會的大鏡子中看清自己的優劣勢所在,找到更契合實際的發展道路,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站在路邊的人們,不妨多給他們一些鼓勵的掌聲——畢竟,允許成功的不同形式,也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體現。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職業探索 熱愛工作 “北大殺豬才子” 陳生創業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