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顏色釉:皇帝小主的私人訂制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黃釉。漢末晉初,創青釉瓷器。到唐代,則又創造了以黃、紫、綠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現天青釉、粉青釉、紅寶釉、紫寶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鈞紅、祭紅、郎窯紅、胭脂紅、美人醉等名貴色釉。

明清兩朝,顏色釉發展到了極致,同時皇家對顏色釉陶瓷的生產和使用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明清兩代官窯生產的顏色釉瓷器,民窯不許生產,如果違犯此規,嚴重者 殺頭。《明英宗實錄》卷一六一記載,正統十一年(1446年)時下令:“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 貲,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坐。”如此嚴酷的法律,保證了皇家對顏色釉瓷器的壟斷,提高了官窯顏色釉瓷器的身價。

在皇宮中,顏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嚴格的等級之分。清《國朝宮史》卷十七記載: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黃釉器;皇貴妃用黃釉白里器;貴妃用黃地綠龍器;嬪妃用藍底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綠地紅龍器。由此可知顏色釉的使用,在等級上是多么森嚴。

官窯嚴格控制著顏色釉瓷器的生產,為防治技術外傳,甚至連殘次品都送往京城處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曾奏“請定次色瓷器變價之例以杜民窯冒濫 折”,建議黃釉及五爪龍瓷器的殘次品,押運京城處理。乾隆朱批:“黃器如所請行。五爪龍者,外邊常有,仍照原議行。”殘次品押運京城,雖然在經濟上有些浪費,但卻保證了皇家對黃釉器的壟斷。

以上可以看出森嚴的等級制度對顏色釉瓷器的影響,一方面是限制了它向民間發展,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嚴格要求,促使顏色釉瓷器經過精工細作,使產品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翠青釉是明代永樂時景德鎮官窯創燒的一種色澤溫潤、釉色青翠如嫩竹的青釉,為永樂朝所獨有。

明代黃釉瓷器造型以盤、碗居多,罐則少見,且為弘治朝所獨有,除雙獸耳罐以外,還有綬帶耳罐。

孔雀綠釉亦稱“法翠”、“翡翠”或“吉翠”釉,它是一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中溫顏色釉,其釉色明麗蔥翠,頗似孔雀羽毛上的綠色。景德鎮窯從元代開始燒造孔雀綠釉瓷器,這一色釉的出現是對我國傳統的低溫鉛綠釉的繼承與發展。

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清康熙,杯高3.5cm,口徑5.7cm,足徑2.4cm;碟高1.6cm,口徑12.7cm,足徑10cm。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 用具久副盛名,其中最典型的是黃釉器和淡綠釉器。此套杯碟小巧秀雅,這種淡綠釉是隨著康熙時畫琺瑯料從歐洲的傳入而產生的。

礬紅地白花蝴蝶紋圓盒,呈扁圓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內施白釉,外通體礬紅彩為地留白蝴蝶紋及纏枝花紋裝飾。外底青花雙圈內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此盒造型秀巧,裝飾新穎,堪稱雍正官窯瓷器中的珍品。

仿朱漆菊瓣式蓋碗是一件仿照漆器釉色的蓋碗。蓋內金彩書乾隆御題詩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輕。啜茗合陶句, 浥露掇其英。” 乾隆皇帝嗜茶,常作詩品茗,在許多陶瓷茶具上都留有乾隆帝的御題詩句。

同治時期生產的“囍”字瓷器是同治皇帝的大婚用器,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湯碗、懷碗、黃酒碗、酒杯、羹匙、大中小盤、碟等餐具為主。這批大婚瓷器是同治七年(1868年)江西巡撫景福在景德鎮為宮廷燒造的,共計120桶,計7,294件。
編輯:陳佳
關鍵詞:顏色釉 皇帝小主 私人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