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原標題:“剩爸剩媽”提早感受空巢滋味 40多歲成空巢老人
隨著子女外出讀書務工、成家立業,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成了“剩爸剩媽”。他們往往剛步入中年,就提前體驗到空巢的滋味,與精神空虛、孤獨失落為伴。專家建議,中年家長應該多找事做,做好心理調試。
兒子外出上學,母親總有莫名的失落感
今年“十一”,王娜把兒子郭一鳴送到機場之后,轉身偷偷抹了一把眼淚。九月份,她送孩子到山東建筑大學報道,在兒子轉身走的那一瞬間,她也感受到過這種沒來由的難過。
在齊齊哈爾一所高中教語文的王娜,今年42歲。自從把孩子送到幾千里之外的濟南上學以后,她心里總有一股若隱若現的失落感。“白天忙著工作還好,一到放假或者晚上閑下來,感覺就更強烈了。”
王娜說,兒子高三一直都是在家復習,“整一年都跟孩子特別親密,雖然每天很忙,但感覺心里滿滿的,從來也不覺得累。”每天下班,王娜都會趕回家給兒子做晚飯。晚上為了不打擾孩子學習,她從來不敢大聲說話,到11點就提醒孩子抓緊休息。
“現在不用惦記他了,反而心里空落落的了。”王娜說,感覺跟老公說話,屋里都空蕩蕩的。奇怪的是,以前孩子在家的時候就沒這種感覺。現在,她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看書、看電影、聽歌,但一路過孩子的房間,總是止不住地想,孩子現在做什么呢?”
實在想得忍不住的時候,王娜會給兒子打個電話。“只要接電話,哪怕說上一兩句話,或者說‘在忙,一會再打’都行,孩子不接電話心里就發慌。”王娜說,或許過個一年半載,她才會慢慢適應。
“空巢”提前15年到來,城市家庭很普遍
像王娜一樣的獨生子女家庭,很多都有同她一樣的經歷,他們的普遍年齡都在45歲左右。“過去總想著空巢是六七十歲時候的事,因為孩子忙著工作沒法照顧老人。沒想到在我剛邁入中年大門,就提前感受到了空巢的滋味。”市民孫女士感慨地說,那種孤獨無助的感受,在她43歲的時候就“品嘗”到了。
在濱州一家企業工作的孫女士今年51歲,獨生女晴兒(化名)在濟南工作。從晴兒大學在外就讀開始已經離家八年,加上丈夫經常出差在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孫女士一個人在家,“最怕過節他們回不來,感覺干啥都沒勁,吃飯更是湊合。”
像孫女士一樣的“新空巢”家庭越來越普遍。“可以說城市里大多數都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馬廣海說,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已經三十多年,第一代獨生子女(80后)大都步入婚齡階段,與父母分居獨立。
社會學專家分析,在實行計劃生育以前,每個家庭通常不只一個孩子。孩子相繼離開父母,空巢家庭到來的時間多集中在60歲以后。而在獨生子女家庭,空巢期到來卻大大提前。
“隨著孩子求學、工作、結婚等離家,一般40多歲出頭,剛步入中年就進入了空巢。”以城鎮平均初婚年齡女性為25歲、男性為27歲為參照,假設初婚與初育平均間隔為2年,且這些夫妻的獨生子女若18歲離家,那么,這些家庭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平均年齡通常為45歲至47歲。如此一來,這類夫妻將提前15年進入“空巢”期。
突遭“空巢”襲擊,女性更容易“中槍”
“傳統的多子女家庭,從最大的孩子到最小的孩子離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家長有個逐漸適應的過程。而‘新空巢’家庭,家庭秩序是突變的。”馬廣海說,一直圍繞孩子打轉的家長,開始難免會不適應。
記者采訪的十位父母,大都是處于40到50歲之間的中年人。“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身邊,現在像小鳥一樣飛走了,感覺家里一下變得冷冷清清的,好像也沒了生活的目標。”采訪中一位母親表示,尤其十一看到別人一家團圓,自家孩子回不來,“那難受的滋味別提了。”
這些家長,平時大都忙于工作,生活并不會發生太大改變。但對于子女離家后的精神空虛,卻都感到很折磨人。心里學家研究發現,家里只剩下夫妻兩人或者一人,家庭生活氛圍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夫妻心態調整不及時,失落、孤獨、焦慮、煩躁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譚琳刊文指出,新“空巢”家庭中的中年夫婦常常是巢雖空,壓力不減。孩子雖然離家生活,但孩子上大學、求職、結婚所需的經濟支持常常使父母倍感壓力。同時,中年夫婦還正值供養父母的關鍵時刻。“因此,孩子離家不僅會增加他們生活中的失落感,同時還可能加大他們的經濟和精神壓力,加劇他們的心理緊張程度。”
譚琳說,如果夫婦一方(通常是男方)擔當重要社會角色,需將大量時間用于社交、應酬,無暇顧及家庭,使得原本“空巢”的家庭愈加冷清。另一方(通常是女方)的“空巢”心理必然更加強烈。
山東省疾控預防控制中心的楚潔稱,處于40多歲這個年齡段的女性正碰上更年期,突然家庭結構的驟變,加上生理原因,很容易讓她們迷失自己的方向,產生變異的性格或者出現一些生理病變。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