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醫生也需要進行心理疏導 緩解工作壓力
9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并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并將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修正案明確指出,“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這意味著“醫鬧”今后將入刑。聽聞這則利好消息,飽受醫鬧困擾和壓力的廣大醫務工作者無不歡欣鼓舞。
在人們的印象里,醫生是應該最會保養,身體最健康了,而事實并非如此。衛生部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90%的醫務人員感覺到工作壓力很大,憂郁、焦慮、倦怠各種心理因素大幅增加。其中,醫生患抑郁癥的幾率為普通人群的4倍多。
相比公務員的雙休日、節假日,醫務人員加班和值班過于頻繁,不僅難以享受一些法定節假日,有的甚至連正常的下班休息也難以保障。加之一些群眾在抱怨“看病難、看病貴”的同時,也把矛頭指向醫院和醫務人員,醫患關系緊張,使醫務人員普遍感到在執業過程中精神壓力過大。
在醫療實踐中,診斷、治療的效果是難以準確估計與確定的。因此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漏診、誤治及由此引發的醫療糾紛。由于醫務人員與病人醫療知識的不對稱,病人和家屬對醫療效果的期望值過高,最終未達到其期望值從而引發對醫務人員的人身傷害,使得醫務人員對工作產生恐懼感。即使是一個簡單的病例,不做完“全面”檢查不下定論,沒有90%以上的把握不敢做手術,不用盡“特效”藥不放心,其結果是消極現象叢生。
醫療行業的高風險性,不僅挫傷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進一步加深了醫患信任危機。如何緩解醫務人員心理與工作壓力呢?筆者認為,既要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又要營造良好的執業環境。醫療體制改革后,各級醫院特別是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減少,醫務人員工作量加大,容易導致其情緒急躁,判斷力下降,從而妨礙個人技術水平的發揮。因此,應實行輪休制度和休假制度,給醫務人員必要的調養時間。
創造良好的執業環境,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醫患關系。對內,要通過各種的活動,加強醫務人員之間的交流,增強彼此間的感情;對外,要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感,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醫學所具有的風險性。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也可減輕醫生工作和心理壓力。同時,加強橫向聯系,多與公安、城管等單位互動,并采取有效措施嚴罰“醫鬧”行為。
作為醫務人員,也要對自身進行心理疏導,引導醫務人員多進行換位思考,正確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同時注意自己情感的宣泄,多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以緩解工作和心理壓力。
編輯:趙彥
關鍵詞:醫生心理疏導 醫患矛盾 醫鬧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