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就該用“救援罰單”警示違規探險
據廣西媒體10月13日報道,近日17名驢友私自進入廣西長灘河自然保護區探險,結果遇暴雨失聯,當地組織上百人,花費十多萬才將17人救出。12日當地相關機構決定:17名驢友每人罰1000元。(10月14日新華網)
探險者信“驢”由韁,遇險后驚慌失措。但凡出現類似突發事件,不僅僅讓他們的家屬擔驚受怕不已,同時由于緊急救援往往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坊間也常會發出“浪費公共資源”的不滿與質疑。但由于相關法規的至今尚屬空白,所以一起起“救援驢友”的熱點事件過后,真正為此收到罰單而吸取“成本教訓”的,基本只是一種輿論呼吁。
應該說,以自我發起和組織為特點的驢友戶外活動,是國民休閑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轉型表現。相關數據顯示,在上世紀50年代前,歐美旅游發達國家90%的游客也都以跟團旅游為主,但現在自助游的游客已占到了70%。所以,驢友探險式的自發旅游熱,其本身是順勢而為,也無可厚非。只不過,因為我們在相關的專業培訓和安全教育等方面,還不像發達國家那樣深入人心,且行之有效,故而現階段的“驢友遇險”事件,也便更容易彼伏此起,乃至層出不窮了。
戶外拓展是潮流,違規探險莫任性。就目前來看,政府為援救驢友事件埋單的行為,無疑體現著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態度;而怎樣才能做到兼顧公共利益和生命價值,一些法律工作者也紛紛表示,出臺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已成為當務之急。否則的話,單是憑著諸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的規定,對擅自違規進入和探險者遇險救援后,再施以500元至5000元的罰款,可能根本就起不到多大的警示和警醒作用。
“不走尋常路,為何不怕找不到來時路?”屢有爆出的驢友違規探險,甚至有些當事者在獲得救援化險為夷后的冷漠表現,也已讓社會公眾越發覺得不能再過度寬容與“溺愛”。2011年的四姑娘山救援事件后,針對有關方面是否該讓“驢友”承擔部分搜救費,一項數千人參與的網絡調查顯示,有40%的網友認為他們應該承擔搜救費用,49%的網友認為“除了搜救費用之外還應該有所賠償”,僅有10%的網友反對讓“驢友”承擔費用。
遇險獲得救援乃是公民應有的權利,但以自身違規在先的所謂“探險”,其所造成的過度耗費公帑行為,就未必適宜濫用“生命權”的保護,而將公共利益不屑一顧地拋之腦后。“驢友”承擔3600元,當地政府、景區管理方承擔10萬元——四姑娘山救援事件的處理結果,盡管當時在一些人看來仍不“解渴”,但這畢竟屬于第一次讓驢友為救援“出錢”,也算是給了一種“成本警示”。
就該用“救援罰單”警示違規探險。這次廣西相關部門在實施緊急救援后,也對違規探險的驢友每人罰款1000元,看似只具一種“象征”用意,依然難以起到“治本”之效,但卻未必不能促使有關方面從立法的角度入手,借鑒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正視違規探險的高成本救援,盡快探討和制定可對刻章違規者開具“救援罰單”的法律。也惟有如此,不斷興起的自助游、探險游等,方能多一點自律自醒的“好自為之”,少一些驚心動魄的“添亂鬧劇”。(司馬童)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救援罰單” 警示違規 驢友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