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廉價救命藥為何加價也難找
一些廉價救命藥,由于需求量少、生產成本高,導致廠家生產不積極、市場上很難尋覓。調查顯示,在放開價格管制后,廉價救命藥短缺的情況仍沒有變化。專家表示,解決短缺,不能簡單地靠漲價,而是應該建立專門的國家儲備制度,給予企業補貼、優惠,同時公開供需信息。
今年以來,放線菌素D、注射用促皮質素等廉價藥因出現短缺,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此前還有魚精蛋白、甲巰咪唑等也發生過短缺。這些藥為何短缺?是不是因為價格太低?如何才能保障供應?記者進行了采訪。
臨床必需的短缺藥直接掛網采購,不納入統一招標范圍
最近,一些廉價藥短缺的消息被廣為關注,包括放線菌素D、促皮質素等,協和醫院有醫生也在個人微博上寫了缺藥的情況。
記者了解到,放線菌素D是一種腫瘤化療藥物,對于嬰兒細胞瘤治療屬于必需藥品,而這類腫瘤在臨床上比較少見,因此需求量非常小。記者從國家藥監局網站查到,僅有兩家藥廠有該類藥物的批準文號。
注射用促皮質素價格也很低,全國僅有一家藥廠生產。記者從該醫藥集團了解到,由于使用量一直較小,原料、生產線等生產成本又較高,使得廠家幾乎無利可圖。由于是國企,還堅持著生產,以滿足患者的不備之需。
記者向北京一家三甲醫院了解有關情況時,該醫院藥劑科負責人說,以上兩類藥物屬于很多年前醫院就備不上貨的藥品,一直在缺貨,用的時候也非常少。
廉價救命藥短缺不是個別現象。2011年,心臟手術必需藥之一的魚精蛋白在全國各地出現短缺,導致一些醫院心臟病體外循環手術受到影響;2013年,臨床藥品甲巰咪唑在全國多個城市出現短缺。很多人在網上集體尋救命藥,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按照新的采購辦法,臨床必需但供應短缺的藥品直接掛網采購。記者從中華醫學會建議直接掛網采購的藥品名單里看到了如上幾種藥品的身影。這類藥品各地可以建立目錄,醫院直接采購,不納入統一招標范圍。
廉價救命藥需求量變化只與該類疾病發病率有關
2006年至2008年,受國家發改委的委托,就短缺藥品情況,北大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史錄文曾帶隊做過調查研究。他們從114家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獲取信息,統計發現,短缺藥品有284種。然后,通過對醫藥公司電子網單的分析,調查組發現,只有20種藥品是真正短缺,相對短缺的藥品為13種,潛在短缺的藥品有7種。
史錄文等人的調查結果表明,短缺藥占比并不高。藥品短缺,雖然時有發生,可是和實際常用的2000多種藥品總量相比,并不具有普遍性。短缺的品種主要有四種:一是市場用量不大的藥物;二是一些毒副作用較大、價格低的老藥;三是受生產技術水平限制的藥品;四是生產工藝較特殊的藥品,如生產過程需防護設施,提高了人員勞保、福利等成本,不少企業減產或停產。
調查表明,藥品短缺并不都是因為價格低,藥品本身生產或使用方面的特殊性才是造成短缺的主要原因。“上次調查的時候,國家沒有放開價格管制,現在已經放開了價格管制,但情況依然沒有變化,短缺品種也沒增加。”史錄文指出,如上幾種短缺藥品都是廉價、短缺、需求量小的,有點像治療罕見病的“孤兒藥”,即使放開價格,企業也不會去生產,其需求量變化只與該類疾病發病率有關。即使漲價,使用人群和數量也不會增加。
比如放線菌素D由于治療的嬰兒細胞瘤發病率低,臨床需求量小,原料成本很高,生產企業沒有多少積極性;促皮質素可以由企業直接定價,但是發病率不高,原料缺乏,生產的企業自然就很少。
專家建議建立國家儲備制度,并給予補貼、優惠
事實上,廉價短缺藥分為兩類,一類是常用藥,往往是經典的老藥,性價比較高、市場成熟的藥品;一類是小眾藥品,價格低,臨床需求量也很小,僅供臨床發病率較低的一些疾病患者使用。
常用低價藥的短缺一般與兩個因素相關,一是企業生產方面,由于我國藥品生產企業眾多,一種藥品的生產企業能達到上百家,而藥品的利潤率較高,近幾年市場需求量迅猛增長,加劇了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于是,很多藥企想盡辦法提高價格,謀求更高利潤,比如將老藥換個包裝申報新藥,定個高價,于是價低的老藥就沒有了。
另一個因素是藥品使用的偏好,我國藥品80%以上從公立醫院流通到個人,由于公立醫院補償機制不完善,以藥補醫機制普遍存在,藥占比一般在40%以上。于是絕大部分公立醫院趨向于使用價格高的藥品,常用低價藥在流通中又被市場擠占。
小眾廉價藥的短缺往往跟價格無關,跟以上兩種因素也沒有太大關系。“解決這種藥品的短缺問題,不能靠簡單的漲價,應該有單獨的政策,進行綜合治理。”史錄文說,比如建立專門的國家儲備制度,進行補貼,或是對企業進行稅收優惠等政策,同時公開供需信息。
“藥品缺貨有多種原因,目前對短缺藥品實行定點生產,情況變好。但政策也在完善之中,有時候用量不能確定,導致缺貨,企業追貨也需要一段時間。”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毛宗福說,過去藥品有調配制度,現在沒有了,醫院對這些藥品不敢多采購,怕用不上。如果這類藥價反彈,比如地高辛片前段時間漲價,那也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對于確實需求不多的廉價藥,很多時候漲不了價,但會經常短缺,國家應該密切監視,并進行多方聯動,公開供需信息。
定點生產政策還缺細化指標
不久前,杭州蕭山區一嬰兒患上嬰兒痙攣癥,進入浙江省兒童保健院治療。醫生說,用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但醫院沒藥。
打電話向多家醫院詢問無果后,孩子母親將求助信息發到了微信朋友圈。
有熱心人告知,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有藥,幾經周折,兩盒ACTH最終送到孩子父親手中。
一位藥品銷售商透露,ACTH需求量很少,很多廠商不愿意生產,分銷商也不愿意備貨。有醫務人員也反映,如果長期備藥不用,會造成浪費,醫院索性就不進貨。
在一個有關嬰兒痙攣癥的QQ群里,一盒正常只要7.8元的ACTH,被黃牛炒到了4000元。
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主治醫師陳澍認為,放開對藥物的價格和分配管制,讓企業自主定價,由市場競爭,藥品最終將處于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而且不至于長期短缺。“應考慮建立自由競爭的醫療保險市場,來保障患者遇到罕見病時不至于無錢支付。”
目前針對一些用量少、但臨床必需的便宜好用藥,國家制定了相關政策來保障,比如定點生產、國家統一購買等,但是缺乏細化指標,缺乏嚴格監管以及問責制度,使政策并沒有得到相應的落實。
遏制黃牛也是重要舉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賈書生表示,應嚴格執行處方藥管理制度,無醫生處方決不能隨意銷售,同時監管部門應該把醫療機構對孤藥的銷售管理納入監管范圍,對違規的員工及機構嚴格按相應法規處理。
賈書生說,對于這些藥品的生產廠家,國家可以進行定點定量生產,統購統銷,或者建立特殊藥品儲備,讓企業的產銷沒有后顧之憂,并有一定收益。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麻醉科首席醫生白浪認為,應建立特殊藥品數據庫來幫助患者查詢、及時調貨。政府可以通過規劃設計,給商業公司補貼,讓其保障在一定區域內的藥品儲備能滿足一定人數的使用量。(新華社記者 韋慧)
編輯:趙彥
關鍵詞:廉價救命藥 掛網采購 藥品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