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評論:現代慈善不能“一捐了事”
9月18日,第四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主題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會議以“善商發展與全球減貧”為主題,共同探討在新時代如何迎接、關注、服務、引導當代中國商業財富階層參與慈善事業、投身社會創新。
研討會后,慈善家、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楊釗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他表示: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都應該和人分享,要不然就沒有價值。楊釗注重公益項目的可持續性,希望繼續尋找“空白點”,實現“造血式”幫扶慈善。
據了解,香港旭日集團下屬真維斯公司在與共青團中央合作開展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中,不僅支持支教項目,還開展了“研究生支教團真維斯接力項目”,用一個支點“撬動”了千百名青年大學生的創造力和反哺社會的正能量。
這一“接力項目”鼓勵志愿者們在完成支教服務的同時,創新式地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2014年,它支持了23支研究生支教團隊伍開展志愿服務項目,例如北京大學生研究生支教團的“北京—烏魯木齊—喀什遠程漢語支教項目”。
90后劉念鴻本科畢業后前往新疆支教,“支教時,我們發現,南疆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老師的漢語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一方面,雙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足,供需比例的不均衡使漢語教育的整體水平處于較低狀態。另一方面,漢語教學模式單調、教材單一,漢語教育的發展趨勢受到制約。可以說,雙語教育是南疆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亟須得到強化和創新”。
“我們支教的地點是烏魯木齊,但開發的遠程支教項目,讓授課講師只需在北京或烏魯木齊教學,喀什地區的少數民族小學生就能在當地教室實時聽講,通過網絡學漢語。”劉念鴻說。雖然她已回到北京,但下一屆支教團成員已將“接力棒”握在手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才是現代慈善。”楊釗說,慈善并非僅是金錢的幫扶,也不在于數目多少,而是要讓受助者獲得改變貧困落后現狀的技能和持久動力,形成可持續性。
自1993年至今,香港旭日集團共在四川、甘肅、湖南、江西等29個省、區建設37所希望小學,但都不是簡單的“一捐了事”,他們已經為多所希望小學建設了陽光操場、圖書館、多媒體室,大大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條件和學習環境,并積極輸送教師到學校,為同學們上課。
捐資3600萬元開展的“大學生助學基金”項目是真維斯現代公益理念的另一體現。北京﹑上海﹑山東﹑遼寧等16個省(市)的28所高校的逾萬名大學生受惠,順利完成學業。
為了讓所有受到幫助的學生能夠回報社會,楊釗主張“助人自助”的現代公益模式。所有受助生都參與了“希望工程愛心社”,定期組織探訪當地的希望小學、養老院及組織義賣等。同時,企業為受助生提供“愛心崗位”,讓他們利用寒暑假參與實習,支付相應報酬。“助學金+薪金”的方式進一步幫助青年學生解決困難,也堅定了他們“用雙手改變現狀,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慈善 捐款 支教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