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斷絕師生關系”是對正直價值觀的堅守
我從情理上認可人大教授斷絕學生關系的做法。許多人引用“教不嚴師之惰”或是“有教無類”指摘人大教授的做法,這是沒有看清碩士階段學生和導師的關系實質。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歷史教授發表公開信,要和一位新招收的碩士生“斷絕師生關系”,起因是這位學生在朋友圈里對幾位史學界教授出言不遜,用“垃圾”形容這些學者的學識、人品及他們曾經工作過的單位。這位教授初次看到此等言論時,提醒學生為人治學要謙虛,但不久后學生又發布了類似言論,教授一怒之下,認為“孺子不可教”,便發出了這封公開信。現在當事學生已經致歉。
斷絕師生乃至父子關系這樣的事件古今中外都有之,周作人、章太炎、陳寅恪這些現代著名學者都上演過逐人出師門或是被逐出師門的橋段。但并非所有此類事件都是同質無爭議的,一些事件成為美言流傳,一些事件則“水很深”,令人不明就里。
應看到,當下師生關系愈趨復雜。此次是人大教授與學生在朋友圈大戰,幾個月前則是中南大學一位研究生不惜以跳樓抗議導師的不公對待,留下長篇遺書,痛斥導師。導師制度下,導師和學生的人身關系更為緊密,但矛盾也頻頻出現。傳統中國,師生關系的純潔和親密程度,是僅次于父母子女的親情關系,相比之下,如今種種扭曲的師生關系令人感慨萬分。
作為一名剛入大學任教不久的新老師和讀了二十多年書的“資深學生”,我從情理上認可人大教授斷絕學生關系的做法(但是以公開信方式處理此事未必妥當)。許多人引用“教不嚴師之惰”或是“有教無類”指摘人大教授的做法,這是沒有看清碩士階段學生和導師的關系實質。碩士生已經是成年人,不再是弱冠小兒,導師的身份更多的是學生的學術“領路人”,對于學風和人品這些在碩士前階段,甚至是大學前就應該養成的品行,碩士導師并沒有在教導上為之負責的責任。
其實,大學就應該是一個“較真”的地方,網絡上可以接受的論爭,社會上后果未必嚴重的偏差行為,在大學里則應該警惕和拒斥。導師對學生在這方面的嚴格要求,是“較真”的一部分。實際上,對學生的品行“較真”,正體現了大學對堅硬品質的堅守。
需要注意的是,在師生關系中,導師明顯處于強勢位置,懲罰學生易如反掌,但相反則不然。因此假如這位人大教授平日里用相同的標準對待自己的同事和下屬,既無法忍受學生的不當言論,也無法忍受同事和下屬的學術倫理瑕疵,那么我們可以說他的行為是一以貫之的,是正道直行的。但假如他僅僅是因為害怕得罪學術同行,拿個弱勢學生下手,那么這個行為的倫理內涵便值得質疑。
□葉竹盛(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斷絕師生關系 價值觀 人大教授 斷絕學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