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抗日片《暗殺》代表韓國知識分子態度
這部由歷史生發,卻劍指當代的大戲,無論娛樂格局還是社會維度,都有意趣、有擔當,通過《暗殺》,我們看到了韓國精英知識分子們追求的大眾娛樂美學與社會良心,其思娛并重的知識分子創作態度,在這個惟票房論英雄的時代令人尊重與感慨。
背景
由歷史生發,卻劍指當代
《暗殺》終于令今年一蹶不振的韓國本土電影等到了華麗翻身的一天。在二戰勝利70周年——8·15韓國光復節,這部謳歌獨立運動大無畏精神的娛樂動作大片在這個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日子里,終于殺入了票房大作行列——觀影人數突破1000萬。今日,它也在中國內地上映了。
韓國觀眾為之喝彩,知識階層為之欣喜,新聞人士們則忙于該片的盈利計算(包括主創分紅多少等),倒是韓國政府的臉色有些許難堪。這部仿佛對歷史獻禮,也好似對大韓右翼政府不滿與諷刺的主流商業大片,其具備的文化附加值甚至超越了電影娛樂本身的意義。
當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下韓國大眾文化娛樂的種種符指,比如說多角色、大動作,明星云集、事件纏繞,不停給人眼花繚亂的視聽享受和娛樂快感。但與此同時,敏感的觀眾和媒體,也能透過這些高調的娛樂符號,捕捉到主創們叩問良心發出的多重文化拷問訊號,比如說,對右翼政治的質疑和對歷史遺留問題的反思(注:由于二戰后一直是右翼政府當道,因此韓國并未進行徹底的親日派清算。殖民地時期的賣國親日派以及其后世們一直過著逍遙富足的生活,相反獨立運動的斗士和子孫們則大多生活窮困、居于底層)。
因此,這部由歷史生發,卻劍指當代的大戲,無論娛樂格局還是社會維度,都有意趣、有擔當,既承載著商業大片的娛樂機能也不忘創作者初心。作者從容不迫,觀者各取所需,戲劇性煽情伴隨著有的放矢的歷史拷問……通過《暗殺》,我們看到了韓國精英知識分子們追求的大眾娛樂美學與社會良心。
如題《暗殺》,講的是刺客的故事,與眾不同的是其背景為現代,主人公是女性。上世紀30年代的亂世上海與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京城首爾,獨立運動斗士一反約定俗成的亂世草莽梟雄形象,由“野蠻女友”全智賢領銜,上演了一出家恨國仇與信義相背中,巾幗不讓須眉卻無法守護愛情的凄美傳奇。
呈現
歷史真實并存娛樂加工
導演崔東勛是韓國70后導演中口碑與票房雙贏的領軍人物,前作《老千》和《奪寶同盟》亦連續突破千萬觀眾。其作品格局大,人物多,劇作結構復雜,多重情節線并行卻始終有條不紊、環環相扣,角色各自魅力鮮明、性情獨特,與炫目的剪輯手法相得益彰。因此崔導演在評論界和大眾中都擁有極高人氣,名字幾乎是票房保證,而與他合作的明星也一路相隨,如全智賢和李政宰幾乎每片必到。
崔東勛毫不掩飾自己對經典港片的喜愛,前作也多次向經典致敬。而在新片《暗殺》中,對中國元素頗有心得的崔導演不僅在上海取景三分之一,而且體現也愈加有個人風味,人物造型、環境鋪陳與故事情節設計均帶出了濃濃的年代感與戲劇性。歷史真實與娛樂加工和諧共現,上海復雜的國際政治氛圍與揮之不去的歷史迷思此纏彼繞。全智賢飾演的女狙擊手,河正宇塑造的自由賞金獵人,雙面間諜李政宰以及大韓臨時政府和親日派之間的恩恩怨怨,在感性十足的聲畫傳遞中更顯津津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類型混用十分成功,崔東勛將韓國導演們最擅長的拿來手法與借鑒之功發揮到了自我美學高度。為了營造歷史與人心的叵測神秘氛圍,黑色電影中常見的光源與造型感在本片的上海取景中十分明顯,同時為了表達動作的緊張與人物的英朗,導演又在黑色電影的底色上,加入了西部片慣用的符指。因此《暗殺》的影像腔調十足,色調烘托著歷史之謎,濃霧包裹著人的兩面性,加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戲劇性結構和“好壞丑怪”多元多向化的角色設計,都令《暗殺》顯得技高一籌,足以代表韓國商業大片的各方面水準。
當然真正打動筆者的是該片富含作者傾向的結尾,在韓奸倒下的后院,掛滿白色布條的舞美設計令人稱道,既是送葬也是哀悼。此時黑管吹奏出幽怨又浪漫的主旋律,革命的追思與歷史的不公在此并行,戰爭的勝利并非歷史的happy ending,大眾的健忘加劇了卑劣的隨波逐流。而這才是該片真正的高度所在,主創們一邊積極對歷史素材進行娛樂化包裝,一邊不忘對歷史真實進行真摯的反思。其思娛并重的知識分子創作態度,在這個惟票房論英雄的時代令人尊重與感慨。
□范小青(韓國電影研究專家)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抗日片 《暗殺》 韓國 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