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增進“戰略互信”是中美關系發展之基
自1979年建交以來,中美關系經常因一些棘手問題而引發風波。毋庸諱言,國與國的關系不會風平浪靜,懼怕風波就無從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建交36年,彈指一揮間。這組厚重的關系起伏中求平穩,顛簸中向前行,克服一個又一個矛盾,并在運動過程中趨向成熟,保持發展勢頭。
近來,美國戰略界關于中美關系的辯論高潮迭起、銳度空前:論說這組關系的起與伏、進與停、合與分、斗與和,見仁見智、瑕瑜互見。作為利益攸關方,好觀點要接受,錯誤的需解釋;解釋不通,擱下再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教授關于美國對華政策接近“臨界點”等論點有憂患意識,旨在提醒“路當坦時須防傾”,確有警示之作用,加勉之必要。
現階段中美關系略顯沉悶。圍繞南海島礁建設、網絡空間安全、雙邊投資協定,兩國有齟齬,也有摩擦。有些智庫以消極失望的心態,只看一枝一葉就簡單得出悲觀結論,實為欠妥。在對事物關系的分析上,佛教主張“獨具只眼”,“莫依他人作眼”。言下之意,把握形勢、研究問題時,應具獨到見解,看到大的方面,切忌人云亦云,跟風炒作。
中美關系之“大的方面”,首先體現在所有多邊或全球事務上的同舟共濟、積極合作: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全球氣候變化、促進世界經濟復蘇、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等等。其次,中國作為現行國際秩序受益者和維護者,意識到國力增強與承擔責任成正比,愿意在反恐、氣候變化等領域擔負更多國際責任,中美將合力完善國際秩序,加大全球治理,為世界安全與繁榮謀福增利。再次,雙方利益融合已達空前的高度、深度,與冷戰時代的美蘇關系不可同日而語。
正因此,中美關系對政治、外交、經貿、軍事、文化、教育、醫療領域全覆蓋的特征,決定了兩國誰都承擔不起互相對抗、戰略攤牌的代價。正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所指:“與全球第二大同時也是增速最快的經濟體分割開來,從本質上說就是經濟自殺。”
綜上所述,中美關系的特征一目了然:大、深、遠的利益交融格局與疑、難、雜的點線摩擦疊加交錯,非常難處理:一是捆綁面太大,不可能所
有事務都能求得意見一致。相反,摩擦的概率上升。二是南海權益問題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與美國的戰略關切,尚未找到利益契合點。三是中國崛起導致國際格局、地緣政治變化,加劇了美國戰略界部分人所謂中國挑戰區域安全秩序的偏見。
中美關系當務之急是增進“戰略互信”。辯證地看,信與疑,既對立,又統一;“信”是相對的,“疑”是絕對的。中美若能彼此都有積極預期,互損可以變互惠、阻力可以變動力。反之,同床異夢,無事也生非。鑒此,兩軍在抑制西非埃博拉病毒擴散和打擊亞丁灣海盜上的合作,堪稱復雜關系中增進互信的積極因素,應由此及彼,發揚光大。
春不耕,秋無望,不付出心力就不會有收獲。中美正致力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任重道遠,難以一蹴而就。習近平主席即將對美國進行歷史性的國事訪問,兩國元首將深入交換意見,以互信求穩定,尋求戰略利益契合點,共商促進雙方各領域合作的大計。可以肯定,此行是耕耘之旅、增信之旅,亦將是收獲之旅,定能促進“新型大國”關系向前發展。
(作者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國際問題專家)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習近平訪美 中美關系 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