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安徽法院登報致歉,是有溫度的司法自覺

2015年09月11日 14:31 | 作者:鄧海建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7日在《亳州晚報》上刊登公告一則,為“亳州興邦公司集資詐騙案”中原判有罪的邱超等19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并向他們賠禮道歉,同時在公告中附上19位賠償請求人的名單。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公民會犯錯,權力也有犯迷糊的時候。這個時候,道義上的致歉、程序上的追責,應該是并行不悖的兩個抓手。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社會規(guī)則兜底之力的司法,既是法律正義的彰顯,又兼顧人性的謙卑與憫恤,既是權力謙抑之意,更是敬畏人性之風。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這一姿態(tài),出乎意外,讓人倍感溫暖。說意外,在于兩個層面:一是“亳州興邦公司集資詐騙案”中的道歉,并不是在“真兇落網”或“亡者歸來”的逆轉之下,當事法院完全是出于主動而自覺的執(zhí)法勇氣與人性情懷,難能可貴。二是此般致歉,有著形式意義上的嚴肅性與輿論意義上的標志感。以往的冤假錯案中,司法部門也不是沒有道歉過,但基本停留在口頭或者登門,甚至只談賠償、不談歉意,因此,白紙黑字來嚴肅“認錯”,體現了寶貴的責任擔當。

  說溫暖,也在于兩個層面:一是此舉開了先河,讓罪與恕之間,有了調和的可能。每有冤假錯案,當事人或會“永不原諒”,對遭遇于心耿耿,這是情感自由,但不得不說的是,往往也與司法部門欠缺一個歉意而真誠的姿態(tài)有關。二是這樣的致歉,讓法律之規(guī)定有了參考坐標。2010年,《國家賠償法》修訂,其中除明確了“精神損害賠償”之外,還明確:國家侵權行為“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可是,如何賠禮道歉,終究欠缺一個“標準”,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做法,讓“賠禮道歉”兌現為踏實穩(wěn)妥的實踐。

  當然,登報致歉,不僅是一個姿態(tài),更是一種倒逼:既倒逼相關部門的“斯文”,警醒權力作為的規(guī)矩,更倒逼當事部門嚴肅究責,把后續(xù)的問責清單交代清楚。

  新一輪司法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增強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權威與公信來自哪里?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冤假錯案來說,公平正義不僅是賠償的“金”,還得有司法謙抑的“心”。于此而言,法院登報致歉,是有溫度的司法自覺,是誠意滿滿的權力糾錯,實則得民心。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法院登報致歉 司法自覺 溫暖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偷偷碰偷偷鲁免费视频一区 |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