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中國梵鐘何以漂泊至韓國
新華社首爾9月11日電通訊:中國梵鐘何以漂泊至韓國
新華社記者姚琪琳 冮冶
在位于韓國仁川市立博物館的院落中,安放著3座分別來自中國宋元明時期的大型梵鐘。原本應懸掛在中國寺院里供信徒誦經祈福的梵鐘為何漂洋過海在韓國仁川安了家?這背后有何歷史淵源?近日,記者一行專程來到仁川市立博物館,試圖探尋這些流失中國文物背后的故事。
多件流落異鄉的中國文物
提起這些文物還要從一個電話說起。8月底的一天,記者意外接到一名熱心韓國記者的爆料。電話中,他告訴記者在仁川市立博物館珍藏著幾件來自中國宋元明清時期的文物,是半個多世紀以前被日本人帶來韓國的。
記者在韓3年多,從未聽說這樣的事。經商議,我們決定前往仁川一探究竟。
仁川市位于朝鮮半島西海岸,是韓國著名港口城市。朝鮮半島歷史上許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里。
按照導航指引,記者一行來到仁川市立博物館。原來這座博物館與朝鮮戰爭期間美軍仁川登陸紀念地僅一墻之隔。說來慚愧,記者曾多次帶朋友來紀念公園參觀,卻并不知道附近還藏著一段與中國有關的史話。
走進博物館小院,記者一行很快在院落一側發現了這3口碩大的中國鑄鐵梵鐘。盡管歷經數百年歲月洗禮,這3口梵鐘依舊通體發亮,鐘身上的銘文清晰可見。記者注意到,為保護文物不受風雨侵蝕,館方特意為大鐘修葺涼亭為其遮風避雨。
據梵鐘前的指示牌介紹,最大的一口梵鐘高約2.5米,口徑約1.49米,頂部塑造的雙龍盤首形象栩栩如生,據推測為宋代時在河南新鄭縣制造。另一口梵鐘年代稍晚,高約2.4米,口徑約1.53米。鐘壁上刻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等銘文,鐘頂部同樣塑有雙龍盤首造型,據推測是元大德二年時在河南省汝陽縣鑄造而成。第三口體積稍小的梵鐘高約1.4米,口徑約81厘米,據推測是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河南省商丘縣鑄造而成。每口鐘前都有韓文和英文介紹,其中兩口分別來自宋代和元代的梵鐘還被選定為仁川市指定文物。
在中國的名剎古寺里,高懸的鐘往往是莊嚴的法器,人們在鐘體上刻下祈愿銘文,寄托著一種精神和期待。可以想象,當年這些梵鐘一定是寺院里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寄托著一方信眾的祝福。然而歲月弄人,它們卻被陰差陽錯帶到了異國他鄉。
梵鐘何以流落韓國
3口體形巨大的中國鑄鐵梵鐘為何會漂洋過海來到仁川?記者來到博物館問訊處,希望得到更準確的答案。起初,博物館工作人員以為我們是普通中國游客,熱情接待了我們,并找來一名負責解說的阿姨為我們講解。阿姨說,除了這3座鑄鐵大鐘外,博物館內還有幾件來自中國的文物。這番話,讓我們著實興奮起來。但當我們表明記者身份時,解說阿姨立即提高了警惕。“希望你們不要對我說的話錄音,也不能隨便對這些文物拍照”。
經過一番溝通,阿姨才放松警惕,打開了話匣子。她告訴記者,除了大鐘,仁川市立博物館里還藏有來自中國明代的青銅觀音菩薩坐像以及清朝的兩個香爐等。而這些中國文物的由來與日本人侵略朝鮮半島的歷史密不可分。
上世紀初,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1940年前后,日本人在仁川富平地區建立一座陸軍兵工廠。1942年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最激烈時,戰略物資奇缺,為了戰爭需要,日軍不僅在朝鮮半島、甚至還從中國搜刮來大量銅鐵類文物運到兵工廠。然而還沒等日軍將這一批文物熔化成鐵,日本就于1945年8月宣布投降。
光復后的韓國百廢待興,正在籌建仁川市立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李女士無意中在富平兵工廠的廢墟里發現了這幾件中國文物。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這些中國文物成為仁川市立博物館里最珍貴的藏品之一。
日本侵略中韓的歷史罪證
仁川市立博物館展示教育部部長裴晟洙告訴記者,仁川市立博物館建館以來,雖館址幾經變遷,但一直將這幾件中國文物視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妥善保存至今。他表示,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時期,許多文物被日軍搜刮后毀于一旦。這些戰爭時被日本人掠奪到韓國的中國文物,因此也是日軍侵略罪行的見證。每當有參觀者來訪時,解說員都會特別介紹這些中國文物的由來。
隨著參觀者不斷增多,有些韓國民眾知道了這些有特殊經歷的中國文物后,也討論過是否應讓文物回家。對此裴晟洙表示,此前,一家收藏了韓國文物的中國博物館曾與館方聯系,希望交換文物。但館方認為,這些文物既然是在仁川被發現,有其特殊意義,因而希望它們還是能留在博物館內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站在3座梵鐘前,心情久久難以平復。現在的仁川,早已看不到日本殖民統治的痕跡,唯有這些當年的遺物仿佛在靜靜地向游人講述著往昔的故事。對于深受相同歷史傷痛的中韓兩國民眾來說,它們承載著同一段沉重歷史。(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中國梵鐘 漂泊至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