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遼源轉型在路上:來自政協的聲音
吉林遼源、山東棗莊、遼寧阜新、河南焦作、安徽銅陵、湖南冷水江……這一連串閃光的名字,都曾閃耀在共和國浩瀚的星空。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卻無一例外面臨著一個相同的窘境——資源枯竭。遼源從曾經的輝煌到資源枯竭后的彷徨,再到浴火重生的鳳凰,在謀求轉型發展的路上,遼源市政協一直在關注,這也成為近十年來市政協參政議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興于資源開發衰于資源枯竭
作為歷史上“因煤而立”的城市,遼源市是中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有著百年煤炭開采史,煤炭產量一度占中國總產量29%。煤炭產量確定了遼源在中國能源工業發展史上的地位,也注定了得之于資源開發、失之于資源枯竭的命運。隨著煤炭資源枯竭,遼源發展陷入困境,隨之產生大量社會問題。至2005年,可采儲量僅為580萬噸,下崗職工達14.7萬人,市區實際失業率超過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4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中,采煤沉陷區達18.9平方公里,棚戶區面積351萬平方米。經濟總量、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僅為3.8%、3.2%和1.8%。面對經濟結構失衡、接續替代產業乏力、生態環境破壞、失業人口增多等諸多矛盾,依靠資源承載的城市將何去何從?重壓之下,加快轉型成為遼源發展的唯一出路。
從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經過遼源幾屆班子接力實干和干部群眾的努力拼搏,目前轉型工作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目前,全市煤炭產業占全部經濟比重不到7%,新的產業支撐體系已經建立起來,農產品深加工和裝備制造兩個主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高精鋁加工、紡織襪業、醫藥三個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重點打造的十個產業集群正在加快形成,培育了一批骨干企業,經濟結構隨之不斷優化。
近年來,遼源市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振興戰略和扶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政策的重大歷史機遇,運用差異化競爭戰略,注意發揮比較優勢,以轉型為旗幟和主線,領導班子形成合力,逆水行舟負重前行奮力趕超,經濟建設及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累累碩果中自然也凝結了遼源市政協的無限智慧和汗水。
遼源自1983年建市,從曾經的輝煌到資源枯竭后的彷徨,再到浴火重生的鳳凰,在謀求經濟轉型的路上,遼源市政協一直在關注,一直在思考。經濟粗放需要轉、資源枯竭需要轉、結構不優需要轉、要素短缺需要轉、競爭力不強需要轉……遼源何去何從,成了市政協近十年來參政議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參政經濟轉型發出政協聲音
近年來,遼源市政協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圍繞經濟轉型大局,本著“精、準、深”原則,注重抓住制約科學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積極開展履職建言,切實發揮了“參謀部、智囊團”的作用,為破解發展瓶頸制約、助推發展方式轉變和全面轉型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世界性發展難題。為破解轉型發展難題,深入探索符合遼源實際的有關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整體經營戰略與路徑,為黨政科學決策更好地提供理論依據,2008年遼源市政協領導班子及相關成員通過精心構思和系統設計,綜合利用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城市規劃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結合遼源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所處時空的實際,對以經濟轉型推進城市轉型進行了系統研究,經艱苦創作編制完成了題為《以經濟轉型促進城市轉型,進一步提升遼源城市發展力的建議案》。
《建議案》對城市轉型的空間定位、產業定位、特色定位以及推進轉型的目標、任務和戰略措施等,提出了有針對性、前瞻性、宏觀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建議立足于從矛盾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本質,既認真進行了可行性的發展論證,又認真進行了發展中的不可行性研究,既分析研究了發展的有利條件,又剖析總結了發展的不利因素,從科學的高度觀察了發展的全面性,從橫向的擴延把握了發展的協調性,從縱向的變化論斷了發展的可持續性,生動、鮮明地提出有關遼源發展和未來走向的帶有方略性的思路和主張;建議提倡堅持經濟建設、社會事業建設和環境建設“三同步”,力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統一”,走與人民愿望相符合、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地域特色優秀文化相結合的社會進步之路,通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和根本要求,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體現了發展目標、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的有機統一。建議調查得實,研究得透,立論得準,富有全局性、可行性和實效性。時任省委副書記王儒林到遼源視察時,對《建議案》予以充分肯定。同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黨政主要領導相繼做出批示,將其確定為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的主要內容,還委托參加學習會的政協領導做了說明性發言。市委相關常委會還對建議內容進行了學習討論,其建議主體框架和實質內容被融入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遼源經濟轉型的實施意見》之中,在市委相關全體會議上獲一致通過。從此,遼源的轉型發展在思路上已擴展為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兩個轉型”提法也由此正式確立,這也標志著“兩個轉型”從理論層面開始躍升到了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在系統研究資源型城市經濟和城市轉型做法的基礎上,市政協還出版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規劃理論與實踐》一書,在2009年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遼源現場會上發給與會的各地代表,受到好評。
由遼源市六屆政協主要領導倡導設計的、集住遼省政協委員集體智慧提出的《關于加大對全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扶持力度》的提案,就有關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中,我省有必要成立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領導小組、設立轉移支付補助資金專項、增值稅上劃或新增部分返還地方、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建立發展接續產業園區等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得到省政府高度重視,批轉省發展改革委予以答復。在省市兩級政協的聯合推動下,提案建議的相關內容被納入省政府制定的《吉林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實施意見》中。此提案及辦理的成功之處在于切合時宜、切中要害、事關大局、符合實際。
圍繞制約全市科學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領題開展調研活動。為破解制約經濟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2009年遼源市政協組織經濟金融界專家委員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到市政府相關部門、兩縣兩區、金融部門和部分企業進行調研,在較為客觀、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融資難問題相關情況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統計整理撰寫出內容篇幅達萬余字的調研報告,又經市政協常委會議通過形成了《關于推進地方金融體系建設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建議案》,報送市委、市政府。《建議案》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黨政主要領導做出批示:市政協緊緊圍繞遼源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從加快推進“兩個轉型”出發,在正確地論證地方金融體系發育狀況、科學分析地方金融體系運營態勢的基礎上,從發揮地方金融機構主體作用、夯實企業融資基礎性工作等四個方面提出了18項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參考價值的建議。當年8月中旬,市人民銀行以文件形式將各相關經濟職能部門對《建議案》落實情況匯總并向市政協作以正式反饋。
遼源市政協還圍繞加快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節約集約用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東遼河源頭綜合治理、改造經濟開發區供水系統、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農村水泥路建設與養護、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建立采煤機配件生產基地、解決國能遼源生物發電公司綠色通道、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市區綠化美化亮化、保護開發利用遼源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遺址等涉及經濟、社會、生態、民生、文化領域的課題開展調研,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建議案,對遼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通過市政協提出《打造琵琶藝術之鄉名片做優做強琵琶文化產業的建議》民進地方黨派提案,得到市黨政高度重視,辦理過程中也得到全市群眾的認同和各界的大力支持,為最終促成“中國遼源首屆國際琵琶文化藝術節”的成功舉辦奠定了堅實基礎。
轉型發展,為遼源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成為開啟幸福生活之門的金鑰匙。在加快轉型發展的路上,我們始終能看到政協的身影,聽到政協的聲音,這不僅體現了遼源市政協對發展問題的敏銳觀察力和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彰顯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深深情感。
編輯:薛鑫
關鍵詞:政協的聲音 遼源 資源開發衰于資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