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明代書畫作偽的第二次高潮

2015年09月08日 16:25 | 作者:倪進 | 來源:藝術百家
分享到: 

  明代建立以后,經濟、文化復蘇,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城市更加發達繁榮,商品生產和交換打開新局面,商業經濟已滲入到社會各個領域,主要在淮揚和蘇、杭一帶較為明顯,并出現了一批工商富戶,如徽商、粵商,蘇商,浙商等。他們的出現,不僅為藝術市場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成了書畫偽作的主要的銷售對象。到了明代中期,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字畫古玩十分興旺,正如沈德符所示:“玩好之物,以古為貴,惟本朝則不然,永樂之剔紅,宣德之銅,成化之窯,其價遂與古敵。……故以近出者當之,始于一二雅人。賞識摩挲,濫觴于江南好事縉紳,波靡于新安耳食,諸大估曰千、曰百,動輒傾囊相酬,真贗不可復辨。以至沈(周)、唐(寅)之畫,上等荊、關;文(徵明)、祝(允明)之書,進參蘇、米,其弊不知何極。”(《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六。)這種不論真偽、不計貴賤的瘋狂爭購,恰好給制造偽書畫者提供了騙人牟利的機會。于是各地偽書畫在市場上充斥泛濫,其風延續到清代直至近代。據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北京“廟市日期”“城隍廟開市在貫城以西……每月亦三日,陳設甚夥,人生日用所需精細必備。……以至書畫古董,真偽錯陳,北人不能鑒別,往往為吳儂以賤值收之。”“鐘家兄弟之偽書,米海岳之假帖,澠水燕淡之唐琴,往往珍為異寶。”到了明代中后期,其作偽地區分布之廣,作偽人數之眾,作偽方法和手段之多,以及贗品流傳之廣,均遠遠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代,形成了古書畫作偽的第二次高潮。一些無名書畫家或畫工,以偽造假書畫賣錢糊口,有些出名的文人書畫家也向此中討生活。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云:“骨董自來多贗,而吳中尤甚,文士皆以糊口。近日前輩,修潔莫如張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百穀則全以此作計然策矣。”張伯起即張鳳翼,王百穀即王穉登,兩位都是蘇州地區著名文人和書畫收藏家,他們尚從古董作偽中漁利,其他市俗者就可想而知了。作偽地區主要在蘇州、松江、嘉興、湖州、紹興、南京、開封等城市,并出現了像詹喜、王淶、逐浪、王彪、圓孔彰、吳穎卯、溫葆光、朱生、李著等一批作偽高手。

 

20120602155547_uX2Mf.thumb.600_0

明代書畫作偽的第二次高潮

 

  明代書畫作偽比前代在手法上、形式上又有新發展,如挖掉舊款改署新款,在本無款的作品上添上名人款,假作配真題跋(從其他作品上割來),等等,幾乎集中了我們現在已知的全部作偽的方式方法。

 

  明初,時人喜歡宋畫,于是有些作偽者,把明代院畫家的作品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畫家的名款,冒充宋畫出售。添款的例子如明代的一幅山水畫《闊渚晴峰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無款。畫原為宣德宮廷畫家師法郭熙之作,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偽款,企圖當成郭熙的山水畫。又明宮廷畫師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畫軸(現藏故宮博物院),原畫左邊中上部有“ 朱端”二字款,下鈴有印章二方。作偽者將“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標簽寫成《宋馬遠弘衣渡口圖》,但經過鑒定比較,其畫法風格不類馬遠,時代風格又不相俘,詳細觀察,發現畫上方中部鈴有“ 欽賜一樵圖書”朱文方印,此乃皇帝欽賜朱端的專用印章,他人不能假借。還有一幅馬磷款的《觀瀑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但從它的風格看,很明顯是明代“浙派”一路畫風,因而馬磷款是偽造。再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周臣《觀瀑圖》軸,是件功力深厚,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后人擦去原款,畫上補書唐寅詩題,抬高身價。類似這種情況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在文獻著錄中也有過這方面的記載。清代顧復《平生壯觀》卷十林良條云:“邇來三人(即指林良、呂紀、戴進)之筆寥寥,說者謂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強半三人筆也。”他曾見有呂紀《杏花雙雀圖》,被改款作南宋李迪畫,《束力鳥雀蓉桂圖》,被改款作黃筌,等等。后來明代“院體”畫傳世稀少、有些當時宮廷名手之作,竟至沒有一件流傳下來,和這種改頭換面,明畫冒充宋畫的作偽情況,有很大關系。在今天,鑒別這種偽作手段,并不復雜,主要是個人風格和時代風格絕然不同,認真觀察比較,不難涇渭分明。

 

  據史料記載,明中后期,一改看重宋畫的舊傳統,變為喜愛元人作品,顯然這是受到當時“吳門畫派”、“松江畫派”等的影響,而那些以“元四家”風格為主的著名畫家的作品,都可以賣好價錢。如沈周、祝允明、文征明、唐寅、仇英、王寵、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價格“驟增十倍”。這樣,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他們的偽作。據說當時沈周的畫,早晨流向市場,中午便可看到同樣的“副本”,這自然就是偽作了。而不到十天,同樣的畫已是“到處有之”。仿沈石田畫的偽作有幾種情況:一是當時人憑空偽造,二是當時人臨摹,三是一幅畫中,既有別人所畫,也有親筆,真偽雜糅。屬于第一類的如《石泉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仿吳鎮山水。皴筆圓滑,墨色流潤,筆墨顯得單薄,缺乏沈石田畫法的樸厚蒼秀之氣,和沈氏平日畫風無相似之點。據專家鑒定,此卷原系文征明、金琮、祝允明各家所書石泉詩,本無圖,此幅圖為憑空偽造,用來和各家書跡拼配而成的。第二類例如《東原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設色畫平遠山水,茂林叢竹,平橋遠岫,畫風與沈氏相近,但筆墨較拘滯平板,有些勾皴筆畫不貫氣。按此圖原本系為杜瓊年譜補圖,原有祭文一篇。時間為弘治十一年,沈氏七十二歲,應是晚年之筆。但此一幅畫法,和沈氏晚年風格大不相同。再從款字看“門人沈周補東原因”八個字,筆畫瘦硬造作,有“伸手掛足”之嫌,這些都暴露了臨摹者的特征。第三類即真偽相摻的,例如《溪山深秀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淺絳山水,結構緊密,用筆較粗硬,皴筆過繁,設色濃重,雖具備沈氏晚年某些特點,但筆畫粗俗板滯而有一種火氣,缺乏沈氏晚年筆墨中剛柔兼用、勁健清秀的特點。其中局部如楊柳、芭蕉等處,則有所區別,或出自親筆。此畫的拖尾有文嘉、王裕登二跋,均屬真跡。這類作品鑒別起來比較復雜,或是大部出于別人代筆,局部親筆,或全部是別人代筆,抑或偽作,應當具體分析。偽造或摹仿沈周書法的特點,有些是比較明顯的。沈周字體學黃庭堅,筆畫多修長挺拔,作偽者的用筆則在形式上過于造作,橫平豎直,“伸手掛足”的弊病,和沈氏真跡有明顯區別。有些偽畫作品,從題字中就可認出破綻。

 

  文征明的畫也是如此,他雖然作品遍及海內,明王世貞曾云:“以故先生(文徵明)書畫遍海內,往往真不能當贗十二,而環吳之里居者,潤澤于先生手幾四十年。”(《弇州山人四部稿·文先生傳》)這一統計雖未必精確,但也道出了偽造文徵明書畫的人員之眾、時間之長和偽品流傳之廣。由于文徵明為人寬厚,偽造他書畫的人就更加肆無忌憚。明馮時可就曾寫道:“有偽公書畫以博利者,或告之公,公曰:‘彼其才藝本出吾上,惜乎世不能知;而老夫徒以先飯占虛名也。’其后偽者不復憚公,后操以求公題款,公即隨手與之,略無難色。”(《馮元成集·文待詔小傳》)故文征明書畫的偽作和代筆書畫相當多,情況復雜。比之錢選、趙孟頫、沈周等人有過之無不及。一般比較常見的臨仿之作如《存菊困》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絹本工筆人物山水,畫法仿效文氏中年師法王蒙牛毛皴的一種面貌,初看近似,但細看則可發現畫中樹木坡石和房屋界畫等,筆畫拘緊纖弱,畫法平板,缺乏文氏清勁雅秀的特點,從絹、墨的氣息看,應是當時人臨仿的假作。文征明這類細筆畫的臨仿之作傳世較多,偽手水平高低不同,真偽問題需仔細鑒別。又如《深翠軒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據畫后一段自識云,是為謝晉的《深翠軒詩》卷補圖,也是細筆一類,但畫法和文氏本來面貌不同,用筆拘板生硬,而且自題記一段的年款、誤書正德十三年為己卯(應為戊寅),這種失誤,出現于一向認真仔細的文征明筆下,是很難想象的。說明這幅畫和題記,都是出于偽作。但前后有明初人俞頁木、解縉、王汝玉等十三家為深翠道人所書的深翠詩,卻均系真跡。經鑒別認為書和畫原非一物,是后人搭配而成,畫偽字真。文征明粗筆畫法的偽作如《石湖圖》(即《石湖三絕》卷之一。現藏蘇州市博物館)筆墨粗硬,是憑空偽造。又《秋林飛瀑圖》卷,墨筆畫(現藏故宮博物院),仿倪瓚山水,用筆拘板粗滯,無清秀之氣,和文征明畫風無關。以上舉例,可以概見文征明贗品的幾種面貌。至于文氏門人朱子朗等所臨摹之件,尤其難于分辨,故必須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比較。文征明書法方面如行書、小楷的舊臨,偽造的情況也比較多,以小楷尤甚。例如《存菊圖》卷后自書詩,筆弱而結許多不穩,應是當時人臨仿。小楷《離騷九歌》冊頁,字體平穩,但風格接近王寵,不類文氏筆跡,因當時有人專門偽作文征明和王寵的書法,看字跡是出于一人之手。小楷《過秦論》冊頁(現藏故宮博物院),年款作癸丑,文氏應為八十四歲,而此件書法用筆嫩弱,不類晚年之筆,且書風仍接近王寵一路。因此,可以斷定此件也是偽作。

 

  可奇怪的是,沈、文二人,還都聽任偽作流傳,有的作偽者膽子越來越大,竟然以偽造的文征明的假畫請文征明題字,而文征明也就“隨手”題之,毫無為難之色。

 

  祝允明以書法著稱于世,因而摹仿偽造的情況極普遍,特別是草書贗本最多。當時有人說祝京兆草書真跡十不得一。其偽造的書法水平也各有不同。清初人馮銓在跋祝臨擬《米南宮論書》卷說:“吳中偽作祝枝山書,小者板滯,大者狂縱,殆入鬼趣。”偽造祝氏狂草大字一類書體的作品,內容大多是“梅花詩”、“蘭花詩”、“百花詩”等,其格式是紙本,高頭大卷,每行大字二三字不等,行筆狂縱而筋骨外露,使轉圓滑,多有失于法度之處。此類憑空偽造之作,至今流傳很多;據鑒別對照,多出自一人之手。

 

  明代書畫作偽者大都分布在工商業發達、人文薈萃的幾個江南重要城市,尤以蘇州地區為甚。明代萬歷前后到清代中期,蘇州地區有一部分工匠具有一定繪畫技巧,專門以制造假畫為生。所造偽品,后來被稱為“蘇州片”。詹景鳳《東圖玄覽編》曾談到“蘇州專諸巷,偽造書畫”。另外一處是蘇州桃花塢,這里印刷制版業興盛,也是臨摹古畫的集中地。“蘇州片”的制作大多數有稿本。以絹本青綠工細畫為多。所造名頭,大多是古代大名家,如唐李思訓、李昭道,宋趙伯駒、趙伯馬肅,明代的以造假仇英最多,也有一些是假造文征明等,都是名聲最大的大名家。有的在畫的后面做上蘇拭、黃庭堅、米帝、蔡襄、趙孟頫、鮮于樞、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大名家題跋。蘇州制作的假畫最多的,一種是假造仇英的畫,一種是仿造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他們根據仇英工筆青綠的畫風特點,大量仿照制作。其特點是多用絹畫,內容故事比較豐富,題材廣泛,畫面布置繁密,畫法工細,色彩鮮艷。這一部分繪畫在明代后期,形成特有的時代風格。其中畫手有高有低,畫法有粗有細。蘇州仿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傳世的不下二十多卷,布局大致相同,但都是摹自仇英的稿本。于是輾轉臨摹,和張擇端原本完全沒有相同之處。畫上有的落有仇英偽款,有的無款,全部摹仿仇英畫風。這“蘇州片”作品,其面貌特征一般比較容易辨認。其中有些作品也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功力較深,只是這些畫的作者姓氏至今無從查考。

 

  明末上海人張泰階,字愛平,集晉、唐至明代的書畫二百余件,于崇禎六年(公元 3455 年)編成《寶繪錄》一書,這部著錄所記,全系偽作,如三國吳曹不興、晉代顧愷之、陸探微、隋代展子虔、張僧繇以至宋元諸大家的作品,大都是有底本的仿作,其中有些偽作的題跋,全出自一人之手,所用紙張,大都是松江出產黃粉箋紙。這些偽作,當然決非張氏一人所為,可能是出于專門的書畫作偽的作坊。像這樣不僅偽造名家書畫,還要編書以冒充著錄有緒的手段,稱得上是卑鄙之極了。清代吳修《青霞館論畫絕句》有評論云:“不為傳名定愛錢,笑他張姓謊連天,可知妮古成何用,已被人欺二百年。崇禎時有云間張泰階者,集所造晉唐以來偽畫二百許,刻為《寶繪錄》廿卷,自六朝至元明,無朝不備,宋以前諸圖,皆趙松雪、俞紫芝、鄧善之、柯丹丘、黃大癡、吳仲圭、王叔明、袁海史十數題識,終于文衡山,不雜他人。……數十年間,余見數十種,其詩跋乃一人所寫,用松江黃粉箋紙居多。”吳氏所記,與今天所見偽本情況正相符合。

 

  明代名家請人代筆作書畫的事例最突出的是文征明、董其昌等,陳繼儒、米萬鐘也有這種情況。

 

  從傳世所見墨跡和文獻記載相對照,可知繼承文征明書面衣缽,而且學他的面貌學的很像的,書法方面有其子文彭、文嘉和周天球等,山水畫方面繼承人有弟子錢毅、朱朗、居節和文嘉的早年之作。錢轂用筆較粗,居節全仿文氏細筆,文嘉則筆法疏簡縱逸,他們從各個方面得文氏的傳授,本身的書畫都有相當水平,由他們代筆很難辨識。稍后仿學文氏書畫,面貌比較接近,能夠造出假文氏書畫作品的,還有很多人,水平當然有高低之別。

 

  錢轂為文征明代筆的例子,如明人墨跡中黃姬水致錢轂書札請錢為作喬松大石,以后再拿去請衡翁( 指文征明)親題。意思是請錢畫后由文征明落款(見陳焯《湘管齋寓賞編》卷四)。專門作文征明偽畫的,以朱朗為最多。例如文氏給朱朗的信札,稱“今日無事,請過我了一清債”,“了一清債”是指畫債。即是叫朱朗去代他作應酬畫,了結一些畫債(見日本影印《明賢尺犢》)。又據《平生壯觀》卷五,亦云:“與朱青溪手柬大小二十余幅,行書,皆情渠代筆作畫以應所求者。”

 

  朱朗,據《明畫錄》朱朗傳云:“朱朗,字子朗,吳縣人,學畫于文征明,乃以寫生花卉擅名,鮮妍有致。其山水與征明酷似,多托名以傳。”朱朗的作品,傳世不多,大概多是為文征明作代筆,因而以自己名義所作的畫,反而少見了。

 

  又如文彭代其父作書的事例。見文嘉《鈴山堂書畫記》,其中談到蘇軾的《前赤壁賦》缺前四行,是文彭所補書,而且補的四行蘇體賦文和后面文氏跋,都是文征明具的名款。可知文彭是代父補書的。

 

  明代名家之有代筆書畫,除文氏以外,以董其昌為最多。據啟功先生《董其昌書畫代筆人考》一文,詳加考證。他說:“董其昌以顯宦負書畫重名,功力本來有限,再加應酬繁多,不能不乞靈于代筆。”迄今所知,書法的主要代筆人最著名的是吳易,作畫。代筆有趙左、僧珂雪、沈士充、吳振、葉有年、楊繼鵬等(見姜紹書《韻石齋筆談》、《無聲詩史》)。朱彝尊《論畫絕句》:“隱君趙左僧珂雪,每贊香光應接忙。”自注云:“董文敏疲于應酬,每請趙文度及雪公代筆,親為書款。”又顧復的《平生壯觀》卷十云:“先君與思翁交游二十年,未嘗見其作畫,案頭絹紙竹堆積,則呼葉君山有年代筆。翁則題詩寫款用圖章,以與求者而已。”程庭鷺《上竹下弱庵畫麈》卷上去:“曾見陳眉公手札與子居老兄,送去白紙一幅,潤筆銀三星,煩畫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以上幾條,說明了董其昌書畫代筆的情況。他的代筆畫,大多是自己落款蓋章。代筆的水平較高,功力精能的作品大多出于趙左、沈士充之手。關于楊繼鵬為董代筆,董自己也談多過,據蒯若木先生舊藏董札一冊,其中有“……友人楊彥沖(楊繼鵬字)精于書畫,嘗為不肖代勞”一語;又據《無聲詩史》卷十:“楊繼鵬,字彥沖,松江人,畫學師資于董思翁,頗能得其心印。”

 

編輯:陳佳

關鍵詞:明代 書畫作偽 第二次高潮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州αv久久久噜噜噜噜 | 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专区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 | 亚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丝袜精品久久 |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