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西藏抗震救災經驗與啟示:一次重震一場大考一份答卷
新華社拉薩9月5日電題:一次重震 一場大考 一份答卷——西藏抗震救災經驗與啟示
新華社記者張曉華 羅布次仁 邊巴次仁 拉巴次仁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強震,以后又發生三次7級以上強余震,波及西藏19個縣,30余萬人受災,4.1萬戶房屋受損。西藏遭受了80年來最大的地震災害。
一場重災,一次大考!在危急關頭,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不懼艱險的堅守付出,黨政軍警民協調聯動迅速有力的抗震救災,不僅為受災群眾撐起了一片天,也給人民群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地震已經過去四個多月的時間,抗震救災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果斷決策,快速反應,協調聯動,科學安置,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4·25”地震發生后,西藏自治區第一時間作出部署,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預案Ⅱ級響應,成立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和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政令迅速成為干部的行動。有關部門和災區市縣黨委、政府及時落實,全力組織搶險救援,采取拉網式排查,連夜動員轉移重災區身處險境的2.9萬名群眾。
在樟木鎮地質結構發生變化、山體移動、整體滑坡跡象明顯的情況下,自治區黨委、政府果斷決策,全力搶修“生命通道”,連夜組織動員全員轉移。4月29日的10個小時內安全轉移近6000名被困人員,避免了在三次7級以上的余震中發生次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的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對西藏抗震救災工作連續做出重要指示,西藏自治區黨委立即傳達學習,貫徹落實,極大地鼓舞了災區干部群眾。陳全國、洛桑江村等自治區主要領導深入災區一線,實地查看災情、安撫災區群眾、靠前指揮部署抗震救災工作,并與災區一線縣委書記、邊防官兵、鄉鎮干部保持電話直通。
邊境地區群眾居住分散,災區安全排查從鎮到村、由戶到放牧在外的每一個人,短短數日,西藏安全轉移群眾6.4萬人。第一時間利用成都軍區陸航部隊首批3架直升機,將279名被困在尼泊爾境內的三峽集團援尼項目員工和174名吉隆口岸被困人員,全部安全轉移到吉隆縣吉隆鎮安置點。
此次地震重災區為中尼邊境地區,重災區道路、通訊、電力大面積中斷。地震發生后,西藏第一時間協調動用一切必要資源,以成熟救援流程、高效的協同,緊急投入救援。地震發生之后的一個月內,西藏投入救援力量近84.3萬人次,車輛機械21068臺次。
駐地人民解放軍、邊防消防部隊和公安民警,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投入到緊張的救援中,增援部隊隨即從西藏各地涌向地震災區;武警交通部隊和當地交通部門連續奮戰,搶通通往地震重災區的道路;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通訊保障人員緊張作業,恢復受損通信線路;13支醫療隊深入災區巡診診治傷病群眾近2萬人次;西藏電力、中國石油等企業亦派出多支救援分隊確保電力、能源供應;國土、地震、氣象等部門加強監測,做好預警。
地震發生后,西藏在重災區設立3019處安置點,近6.4萬余名轉移人員得到妥善安置,實現“有住處、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傷病能醫”的目標后,西藏還以開展民意調查、走訪群眾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災區群眾所思所想所盼。
目前,占地1000余畝的日喀則安置區有1243頂帳篷,樟木鎮受災群眾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為了幫助群眾更快恢復生產生活,日喀則市政府創建了樟木商城,目前有90家商戶入駐;此外,目前安置點有140多個帳篷教室,面向從幼兒園孩童到小學6年級學生。
今年上小學五年級的別瑪央金常去帳篷學校參加各種活動。“在那里跟來自不同學校的小伙伴一起學習和玩耍,特別有意思。”她開心地說,“這里也特別像自己的家。”
地震中,每一個基層組織就是一個戰斗堡壘,每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他們挺身而出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此次地震震級高、破壞大、救援難,在西藏地震史上實屬罕見。在遠離腹心地區的邊陲重災區,是黨的基層組織、駐村干部和共產黨員率先組織干部群眾投入到搶險救災工作。
地震中吉隆鎮吉普村丹增卓瑪一家5口被廢墟掩埋。村黨支部書記扎西帶領黨員在余震中沖進廢墟,用雙手把他們一一刨了出來,被亂石磨得雙手鮮血渾身泥土的黨員們,又投入到幫助村民搶救財產的戰斗中。定日縣絨轄鄉黨委書記邊巴在余震中解救群眾,頭遭滾石撞傷卻顧不上處理,轉移疏散群眾連續奮戰20小時;吉隆縣吉隆鎮熱瑪村村委會主任次旦明久帶領村民從倒塌的房屋里先后背出77歲的達娃等4位老人。
地震來臨,一個個身處險境的縣鄉村基層黨員干部、雙聯戶代表、駐村駐寺干部和公安民警、舍生忘死,挺身而出,就地疏散群眾,全力投入抗震救災。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每一個基層組織就是一個戰斗堡壘,每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地震發生后,在重災區吉隆縣1700多名黨員組成70余支黨員先鋒突擊隊,以不同形式抗震救災。面對強余震中急待救援的被困群眾,聶拉木縣17人公安突擊隊,在三個多小時內,冒死翻越12個大塌方點、兩處雪峰,了解掌握與外界完全中斷的樟木口岸情況,他們首進“孤島”,樟木全員轉移后,再守“空城”。
在吉隆,“玩命縣長”普布多吉冒著余震六走懸崖解救群眾;在定日,“漢族縣長”王珅在紛落的滾石中,率隊徒步20多公里深入絨轄鄉解救轉移群眾;在聶拉木,藏漢結合家庭出身的縣委書記王平,勇闖“孤島”坐鎮樟木,披星戴月,日夜奔忙。
46歲的白確,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駐寺干部。在地震中,命懸一線的關鍵時刻,已撤離到安全地帶的白確,毫不猶豫地幫助兩位尼姑脫險。在樓房倒塌瞬間,她把尼姑達娃推離險境,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她以對人民群眾至真至純的愛,闡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
西藏地震災區日喀則市市長張洪波說,事實證明,近幾年來,自治區黨委全面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特別是近3年來全面廣泛開展干部駐村駐寺、“雙聯戶”、網格化管理等活動,切實轉變作風,強化日常政治思想工作,確保了危難關頭黨員干部的擔當。
西藏抗震救災的四大啟示
“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中,西藏各族人民才會有信心、有能力戰勝任何災害,重建美好家園。”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回望那段難忘的歲月,西藏地震災區干部群眾普遍認為,有四大啟示值得總結:
——抗震救災再次證明,只有以黨的建設最新成果,不斷加強黨在西藏工作中核心領導作用,才能深層次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跨越式發展。
強余震來臨,災區手持佛珠的信徒合掌求菩薩保佑,老人小孩無助哭泣。困境絕地,黨是人民的主心骨,危急時刻,黨和人民始終在一起。強余震導致吉隆縣江村與外界失聯,部分村民出現恐慌情緒。駐村工作隊員格桑羅布耐心勸導:“鄉親們,我們有強大的祖國作后盾,什么也不怕。房子倒了還能重建,家園毀了從頭再來!要相信黨和政府。”
——抗震救災再次證明,只有以人為本,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才能不斷夯實基礎,形成治邊穩藏更強合力。
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安置點設立的“帳篷經堂”內,拉巴卓瑪等4位尼姑正為地震中遇難群眾阿旺超度祈福。尼姑土登卓嘎由衷感嘆:“政府不僅給我們吃的、住的,就連做佛事活動的‘帳篷經堂’也給安排了,這讓我們非常感激。”事實上,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貫穿抗震救災全過程。地震發生后,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提出生命高于一切,救人第一;在救災過程中一切以人為本,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取得了抗震救災的階段性勝利。
——抗震救災再次證明,只有不斷加強民族團結,才能更為廣泛地凝聚西藏穩定發展的“中國力量”。
“3月份剛遭雪災,現在又來這么強的地震,薩勒鄉的鄉親們怎么辦?”正在養病的吉隆縣政協主席劉永祥心急如焚。他當即趕赴災區,徒步跋涉5個多小時,組織薩勒鄉搶險救援。地震發生后,不同救援力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千里馳援,迅速集結災區共同展開大營救。經歷大災,西藏基層干部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團結是西藏各項事業的生命線,他們認為,只有不斷加強民族團結,才能更為廣泛地凝聚西藏穩定和發展的“中國力量”。
——抗震救災再次證明,只有不斷地加快發展,才能有更強的實力抵御各種災害和風險。
“小時候經歷過一次地震,那時沒人來救我們。”87歲的次仁卓瑪曾經歷過1934年的尼泊爾大地震。作為新舊西藏變化親歷者的她說:“要是沒有黨和政府,我們現在肯定受凍挨餓、擔驚受怕。”在地震中,從國家到自治區,立即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使用各種現代化救援手段,以實力和決心增強邊境地區受災群眾的信心和勇氣。災區干部群眾普遍認為,西藏只有不斷加快增加社會財富和增強經濟實力,才能更有實力抵御各種災害和風險,保持經濟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西藏抗震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