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中國足球,“分手”之后怎么辦
政府的歸政府,社會的歸社會,讓綠茵場上的競技與快樂更多來自順勢而為
17日下午,足球改革發展工作會議在國家體育總局舉行,《中國足球協會調整改革方案》正式對外公布。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中國足協將與體育總局脫鉤,依法獨立運行,“轉變完成后,適時撤銷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并按規定撤銷相關事業編制”。社會普遍為這次“放手”點贊。
政府的歸政府,社會的歸社會,這是體育運動發展中的一般規律,也是此次改革被“點贊”的原因。無獨有偶,近日采訪來京參加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的兩支澳大利亞球隊,一個感受便是,改革當從“抓好”邁向“放手”。
與我國以往足球發展中常談的“抓好重點、抓好教練、抓好苗子、抓好投入、抓好升學銜接”不同,澳大利亞政府對待校園足球態度的核心詞是“放手”。其實,足球在澳屬于相對“小眾”的運動,但大眾、小眾是依據學生的興趣自發形成的,政府和學校并不刻意強調哪項運動更重要。這么做也能夠保證踢足球的孩子都是真正熱愛和適合踢球的。
興趣的培養,來自選擇的空間。在澳大利亞,專注足球的學生并不會集中在學校訓練,也沒有專門的足球課和足球隊,喜歡足球的同學們更多是自然聚集“踢著玩”。
至于經費的投入,社會的合力必不可少。小隊員們說,他們主要的訓練依靠社區俱樂部。俱樂部分布廣泛,能聚集區域內多所學校的孩子,平時組織訓練與比賽。當然,訓練、比賽和服裝也需要家長支付相應的費用。政府會有一定的支持,比如曾力推過課外社區計劃,為小學生提供放學后的免費健身。可是學校不會為此額外加錢,因為這“對不參與的學生不公平”。
這么說,不等于學校就“大撒把”,事實上,良好的校園足球氛圍至關重要。在很多國家,評價一所學校優劣的重要標準就是看體育教育如何。體育專業的地位很高,體育院系的畢業生就業門路廣,壓根不存在“學習不成,才玩體育”的現象和心理。
“踢球會不會耽誤功課?”無論澳大利亞隊員還是羅馬青訓隊員,聽到這個問題都很困惑:怎么會呢?又不用上課時間訓練,怎么會影響學習?實際上,體育課程在很多國家都是高考課程,足球考試也被列為可選考的科目之一。但國內的一些教練反映,類似的做法如何移植,尚待商榷,若不考慮辦學條件與考試機制,有可能回到前些年不規范的“體育加分”套路上。
再回到足協與政府“分手”這件事上。其實,以俱樂部為代表的市場力量、社會力量,應當在足協的引導下發揮出更理想的功能。在澳超,各個職業俱樂部都擁有完善的青訓體系,重要的是這個體系和學校及社區俱樂部之間有通道,會定期派出教練去學校和社會俱樂部交流指導,同時也兼職“球探”,挑選學生進入俱樂部的備選隊伍,有重點地指導他們訓練和參加比賽,佼佼者還能進入高級別隊伍。
“足球沖出亞洲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一些球迷樸素的心聲。足球雖小,轉動起來卻離不開社會的合力,讓政府在規劃、投入上更多擔當,讓學校在引導、考核上擔負更多責任,讓足協等社會組織主動承擔興趣培養與人才挖掘的使命,我們的足球事業定會后繼有人,生生不息。
(作者為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足球分會宣傳部學生部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足球改革 中國足協與體育總局脫鉤 足球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