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天下郡國利病書》手稿收藏記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稿本《天下郡國利病書》 ,北直隸編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末清初偉大思想家顧炎武(1613—1682)的代表作品,其手稿現藏于南京圖書館,成為鎮館之寶。
顧炎武生于江蘇昆山,從小博覽群書,由于科考不順,就準備走一條學術救國的道路。他構想的第一部巨著就是《天下郡國利病書》 ,準備通讀史籍,從中找出治國良策。正當顧炎武發奮寫作時,卻遭遇明亡清立的厄運。在國恨家仇的雙重逼迫下,他帶上未完成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北上游學,準備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撰寫其他著作的同時,也為《天下郡國利病書》補充資料,續寫余篇。當顧炎武“北漂”至北京昌平時,巨著終于殺青,獻給了自己50歲的壽辰。
《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了各地的社會、政治、經濟、地理概況,成為治國安邦的經驗之談。這部鴻篇大著,耗費了顧炎武大半輩子的心血,所以他格外珍愛。由于當時經濟拮據,無力出版,書稿只能跟隨他一路浪跡天涯。
當顧炎武69歲時不幸客死曲沃,其撫子衍生獲悉后,火速趕往山西處理后事。在護送靈柩南下的同時,也把顧炎武心愛的《天下郡國利病書》手稿帶到了昆山。衍生不識貨,只當一疊破紙,但在京城當官的顧炎武的外甥徐乾學卻知道《天下郡國利病書》價值連城,就“竊為己有” ,帶到京城研讀,果然內容精彩,愛不釋手。當他辭官返鄉時,又把《天下郡國利病書》帶回故鄉。
此時的徐乾學已無心官場,只想藏書讀著,頤養天年。他傾其所有,在私家園林中建造起用于藏書的傳是樓,把《天下郡國利病書》的手稿深藏樓中。清雍正年間傳是樓不幸失火,萬幸的是《天下郡國利病書》被及時搶出。后來徐氏家道中落,這部手稿在蘇城的幾個藏書家手中周旋輾轉,王聞遠、張秋塘、黃丕烈、吳訥士等藏家都曾擁有過這部彌足珍貴的手稿。
一部故人著寫的巨著流落異鄉,邑人總感有愧于先輩。當得悉《天下郡國利病書》的手稿落在了蘇城藏書家吳訥士之手時,昆山的文壇名流就想伺機要回,但難度可想而知。宣統元年(1909),昆山想隆重舉辦祭祀顧炎武的儀式,認為可借機與吳先生商量手稿完璧歸趙的事宜。經登門造訪,說出原委后,竟感動了吳老,終使這部經歷了幾番沉浮的巨著失而復得。
《天下郡國利病書》的手稿終于返回故里,大家有幸一睹手稿的風采,不禁感慨萬千。后來它藏于千燈的亭林祠堂內,安逸地靜躺“閨中”好多年。1929年,民國昆山縣政府撥款建造了昆山縣立圖書館,為使顧炎武的手稿萬無一失,就把《天下郡國利病書》移進了縣立圖書館收藏。
抗日戰爭爆發后,手稿的命運又危在旦夕。其時,戰火已從上海蔓延到了昆山。由于圖書館被日軍霸占為指揮部,頓使樓中藏書墜入險境。有識之士心急如焚,認為立即轉移手稿才是唯一上策。昆南的陳墓(現錦溪)是一個“水鄉澤國” ,交通閉塞,相對安全,王頌文先生(時任昆山圖書館館長)就將兩木箱手稿藏到了他的好友陸輯安的家中。陸輯安是陳墓鎮上的開明紳士,為保絕對安全,他把兩箱貴重珍本砌入了家室的隔墻中,以防不測。后來確實躲過了日軍的清鄉騷擾,終使手稿安然無恙。抗戰勝利后,陸輯安先生的后代將《天下郡國利病書》的手稿完好無缺地歸還到昆山縣立圖書館。當大家知道陸先生驚險的護書事跡后,都為之肅然起敬。當時曾有記者撰文記此事,刊登在1946年4月30日的昆山《旦報》上,邑人讀后無不感動。
后內戰開始,縣立圖書館為免《天下郡國利病書》遭遇不測,就將手稿送入昆山銀行金庫保管。但周圍戰火不斷,還是讓人提心吊膽,所以,又將手稿寄存到上海的金城銀行,才使手稿太平地度過了戰亂。
《天下郡國利病書》手稿歷經顛簸后,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昆山將之從上海的銀行里取回。但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昆山還難有條件保存如此珍貴的文獻。正在這時,傳出了開國領袖毛主席要借閱此書參考的消息。于是,昆山決定由周梅初副縣長親自護送手稿進京,并約請昆山著名文人程植士先生撰寫手稿來之不易的介紹文章,以求毛主席能了解昆山文人為保護手稿而表現出來的一腔熱血。 (此史料由現健在的程植士之子程振旅先生提供)
毛主席兩年后閱畢就歸還。南京圖書館得悉后,就憑借省城具有完善的保存條件,中途“截留”了這部手稿。為平衡昆山人的失落心情,南圖還回贈一部線裝版的《清史稿》 。昆山雖然與手稿失之交臂,但想到從今以后可以高枕無憂地保存珍本,就慷慨地獻出了。
改革開放后,昆山市顧炎武研究會克服重重困難,點校了《天下郡國利病書》的手稿,于2003年4月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2011年5月,由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領銜研校,出版了有22冊之巨的《顧炎武全集》 , 《天下郡國利病書》收入其中。當今人能有機會捧讀這部大作時,應該感恩歷代文壇名宿、藏書家為之前赴后繼,演繹了一部執著尋書和愛心護書的感人進行曲。(楊瑞慶 )
編輯:陳佳
關鍵詞:《天下郡國利病書》 手稿收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