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五鳳硯齋藏磚趣談
金石學興
金石學肇始于宋、明,興盛于清中葉乾嘉時期。有謂乾嘉文人因恐懼朝廷的高壓政策,屢興“文字獄”而避隱于金石考據,于故紙堆中討生活,尋章摘句;一反宋明理學而吟風談月,逍遙物外,此說誠是。然金石器皿、碑版磚瓦的古媚之趣,美不勝收,確實令人醉心。
單就書畫藝術一道而言,清初大體僅承朱明遺緒,畫宗四王,書尊趙董,繼承有余,發展不足,以至于末學有萎靡不振之象。及金石學興,碑版磚瓦文字中的古姿生氣使書畫得以重光,若阮蕓臺書法之雍穆峻朗,錢大昕隸書之古拙冷艷,張廷濟行書之堅勁古媚,丁敬身、黃小松隸書之恬澹超邁,洪亮吉、孫淵如篆書之遒美挺拔,張燕昌、湯貽汾飛白書之疏朗古逸等等,畫若王蓬心之樸茂華滋,王椒畦之爽利疏秀,金冬心、羅兩峰之天機縱逸,方蘭墀、奚鐵生之松秀古澹、吳清卿之拙樸雅逸等等,筆墨通透,皆著重在一“寫”字,這與金石趣味的摻入不無關系,可謂重振書畫雄風之“特健藥”。
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江南極少出土青銅器,除了文字瓦當特產于關中外,古磚的出土,以江南為大宗,湖州與紹興為兩大重鎮,古甓文字之精美,各有千秋。湖州多漢磚,紹興多晉磚,集藏者各有旨趣,有以研究歷史為主,磚必求完整;有以欣賞銘文字體妍媸為要,殘斷不論。我屬后者,隨喜而已。
古磚收藏
古磚收藏,代不乏人,我最先接觸的書籍,是湖州陸存齋的《千甓亭古磚圖釋》,圖板銘文之精美,漢晉古韻之趣味,令人愛不釋手。常常感喟陸氏集藏之豐富與古緣之深,曾聽說其在湖郡四鄉張貼廣告,重金收磚,軼聞不絕。其實他是獲得了同郡其他藏家陳抱之、鈕重熙、王漁諸人的遺藏而成為大藏家的。集之不易,遂為世重。其他尚有張燕昌《三吳古磚錄》、馮登府與釋六舟各有《浙江磚錄》、周中孚有《杭嘉湖道古磚目》、徐熊飛有《古磚所見錄》、吳廷康有《慕陶軒古磚圖錄》、陸增祥有《磚硯齋磚錄》,呂孫有《百磚考》、紀大復有《古磚品》、宋經畬有《磚文考略》等,特別是宋經畬的《磚文考略》,條理清晰,有篳路藍縷之功。海寧鄒適廬的《廣倉磚錄》中還特辟“專(磚)門名家”一欄,介紹歷代藏家之特色名磚,可見晚清藏磚之熱。
如果說錢大昕、江艮庭、陳介祺、張廷濟、俞曲園、吳清卿、沈寐叟等名家書法得力于金石碑版,那么,王蓬心、王椒畦、黃小松、陳曼生、六舟、趙之謙、吳昌碩等的繪畫則淵源于磚銘瓦當;黃賓虹也喜收藏古玉古磚,從中激發筆墨用色之靈感。故近百年來,文人士大夫對古磚可謂情有獨鐘。
漢晉磚硯
我收藏的第一方磚硯,是三國孫吳的“建衡二年”銘文,紅木天地蓋,我父得之于桐鄉陸磊庵處。磚硯發墨快,便于書寫,所以我隨身攜帶。后雖播遷無定,困厄頻經,常有將藏品換米之舉,但此硯始終不離左右,相伴晨夕,屈指已30余年了。我自題銘文曰:“蕉窗靜對磨兜堅,一勺玄羹味葛天。點翠墨,灑云煙,古心相伴建衡年。”
而今地不愛寶,開發商推土造房,古甓四出,我陸續在網上購得不少。一般收磚者皆喜完好,以品相精整為尚;我卻只喜半磚,惟年號數字完足,字硬質堅,斷折殘缺,正中下懷,人棄我取,亦足自娛。斷磚制硯,自古已然,再配以紫盒檀蓋,化無用為有用,心與古會,題詩跋文,使古甓生輝,趣味無窮。所謂花小錢得大樂趣,何樂不為耶。
因為漢磚做工極為講究,先須將泥土淘洗,撿出砂礫雜物,然后入模制磚,火候適當,不撟不裂,故后世有取作磨刀之用者,可想其堅硬程度。至兩晉而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燒磚業亦每況愈下,愈出愈劣,甚而有燒不半日而出窯者,雖一磚之微,亦可窺政治民生之一斑。又漢人頗重磚銘,模文多請工書者為之,大都精美絕倫;而晉磚多匠人自為,錯謬拙劣者多,即此亦可折射文化現象與書法嬗變之過程。造房建屋,古人亦有磚銘標記,但經歷戰火,滄海桑田,千百年后,蕩為煙塵。惟墓磚深埋,土掩地護,得以保存至今,使后人能一睹千余年前先民之手澤,大可發思古之幽情矣。
千金雅物
吾國民俗,向有所忌,古磚出自墓中,均視為不吉之物,偶有發掘,棄之唯恐不快。然于好古者眼中,那是千金難求之雅物,若張廷濟、馮登府、六舟、吳廷康他們只是偶然在民間豬舍茅棚或河干溪灘間得之,哪怕只有一字半文,亦彌足珍貴。他們或紀以詩,或志以文,留下不少考古文獻。我平素頗多注意于此,陸續搜集有關文字,著有《古甓洞天錄》數卷,集腋成裘,以期日后逐漸完善。
人們以為磚瓦賤物,諒無作偽,那倒未必。羅雪堂《俑廬日札》云“光緒癸巳,蕭山魯瑤仙觀察燮光,以麟元磚見示,文曰‘漢麟元元年九’六字,反書。案漢無麟元紀年,而磚文似非贗,殊不可解。”又謂“瑤仙好作贗磚,吾鄉王子獻所印《越郡磚文》,多是魯君偽造。此似非贗。”其實漢無麟元,此磚必偽無疑,但由于偽造手段高明,連雪堂翁也疑神疑鬼起來了,可發一噱。近今作偽,尤多狡獪,有以無字古磚刻上漢代年號者;有以晉“永康”改刻漢“永建”者,有以晉“永和八年”改為漢“元和八年”者,豈知東漢元和只有四年,令人捧腹;有以“泰和四年”斬頭去尾而改為“永和九年”者;更有陰刻“永和九年”者,花樣百出,莫名其妙,初入門者易上其當。可見只要能換錢的東西,必有造假者。
乾隆間阮蕓臺督學吾浙時,喜集古磚,家有“八磚吟館”,然張廷濟亦有“八磚精舍”,馮登府更有“八磚五硯齋”,此處“八”字并非實指,而是較多之謂。我生正逢時,非但見“柏林墻倒”,更遇古磚空前出土,尤喜三國時吳國的“鳳皇”磚,曾得“五鳳三年”磚,遂名書房為“五鳳硯齋”;實則吳國年號中之黃武、神風、天璽更難搜集,只是“五鳳”文昌,吉祥意厚,故樂為之號。知堂老人因得“鳳皇三年”磚,珍似拱璧,曾以銘文拓片用朱色做成信封,紛飛天下,可見古磚與文人之因緣至契至深也。(吳香洲)
編輯:陳佳
關鍵詞:五鳳硯齋 藏磚趣談 金石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