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捍衛“歷史正義”才能走向解放
日本與德國的區別之一,就是沒有深刻認同“歷史正義”,所以才對美化侵略的行徑缺乏警惕
對于全世界來說,特別是對于亞洲,“8·15”這一天具有不被時間磨滅的意義。70年前,日本裕仁天皇在這一天宣布無條件投降,被侵略的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開始品嘗勝利,而日本和日本人也從這一天開始迎接和平。
美國記者曾這樣記錄這一天:當聽到天皇沙啞的聲音,人們陷入了痛苦與屈辱,但很快的,他們感到了一絲輕松,一種解放。所有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人,不管是受害國的人民還是日本人民,都得到了解放。這一層意義,即便戰爭結束70年,仍有不少日本人無法理解和釋懷。
也因如此,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到來之際,日本現任政府對于歷史的認識,特別是對于美化侵略言行的態度,最能激發世界性的深刻討論和輿論壓力。從25位美國國會議員敦促日本重申和確認“村山談話”與“河野談話”,到187名歐美史學家呼吁日本就“慰安婦”等戰爭罪行明確道歉;從5任日本前首相反對安倍強推安保修正案,到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向韓國殖民遇害者下跪,臨近紀念日,一股渴望“直面歷史”的力量,正在不斷匯集。
史觀在激烈碰撞,處于爭議中心的“8·15”首相談話,卻仍在遮遮掩掩。安倍談話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是否采用“侵略”“殖民統治”“道歉”這幾個關鍵概念,一直是右翼勢力與和平勢力長期爭論的焦點。日本右翼勢力長期堅持那場對外戰爭是“幫助中國驅逐西方殖民者”,是在堅持“大亞細亞主義”,戰爭是獲得生存和發展資源之必需,不能稱之為侵略。這樣完全出于近代帝國主義的思想,居然一直穿越了新世紀,甚至日漸囂張,根本上在于日本政治力量的容忍或者縱容。國際上對日本政府的歷史認識越來越不滿,核心也在于此。
一個國際上早有共識、性質明確的問題,還要來回搖擺,這自然會消減安倍談話的重要性。安倍強調的要借鑒所謂“學術研究”,其實近十幾年來日本右翼一直在推動,無非是試圖通過糾纏死亡人數、誰先開火、史料真偽,否定侵略的性質、淡化反人類反人道罪行。一開始,這些做法在國際上有迷惑性,但隨著中國以及全世界范圍內戰爭檔案和研究成果的不斷披露,他們罔顧歷史的嘴臉不攻自破。
在對待歷史方面,人們常常拿戰后的日本與德國對比。在筆者看來,日本與德國的區別之一,就是沒有深刻認同“歷史正義”,所以才對美化侵略的行徑缺乏警惕。德國人把“5·8”看做是解放日,是擊潰納粹政權而獲得的解放,而一些日本人仍把“8·15”看做是民族的失敗而不是對軍國主義的勝利,于是認罪也就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個道理,有些日本領導人是清醒的。1993年的“河野談話”和1995年的“村山談話”,已經把日本的戰爭責任和反省目標說得非常清楚。就在幾天前,河野洋平跟村山富市再次共同要求日本現政府繼承這兩個政治談話、切勿倒退。兩人對談后寫下題詞,河野寫的是“真實”,村山寫的是“思無邪”。真實,正是繼承歷史的基本前提。思無邪,則是告誡今人思無不可對人言,能夠心懷坦蕩、光明磊落地正視罪惡。
“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言猶在耳。“8·15”將至,何為恥辱?何為解放?要重建大國的尊嚴,日本真的該好好思量。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捍衛“歷史正義” “8·15””首相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