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老臺胞楊俊雄講述抗戰歲月普通母親的故事:往事驚心淚欲潸

2015年08月08日 09:17 | 作者:易靖茗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1

 

  日前,在北京朝陽區北窯地物資大廈的宿舍樓我們采訪到了82歲的老臺胞楊俊雄。

  楊俊雄,退休前是北京酒仙橋醫院原主任醫師(現合并為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從事普通外科工作40余年,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及高超手術技巧,72歲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他一生鐘愛的手術臺。1958年被評為北京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因他手術精湛,被患者們親切地稱作“楊一刀”。

  支持大姨參加義勇軍打鬼子

  1933年10月8日,楊俊雄出生在福建石獅,父母都是臺南人。楊俊雄母親是懷著他跟隨著大姨來到福建崇安的。至于父親,楊俊雄一直未曾見過,母親到大陸來時,父親沒來,在楊俊雄9歲時父親在臺灣離開了人世,他的印象中母親曾講過父親是位醫生。

  其實,母親與大姨并非親姊妹,但楊俊雄自始至終稱她為大姨。楊俊雄聽母親講,母親與她情同手足,雖未義結金蘭,卻也勝似姐妹。那時,她們在臺灣有著相同的家世背景,兩人母親均為洗衣工,家境又都十分貧寒,后來兩人一起上學,又一起分到了一家長老教會醫院做護士工作,漸漸地,兩人的感情就十分密切,成為了無所不談的閨蜜知己。在長老教會醫院,母親比較勤奮,好學上進,不滿足于一般護士工作,后在醫生們的幫助指導下,她刻苦自學了相關醫學知識,到大陸前,她已經是醫院一名名副其實的助產師了。

  大姨則沒有走這條路。大姨思想活泛,思路開闊,經常接受外面的新思想,應該講,在當時算得上是個新女性了。工作后,大姨看到每天服務的對象大都是日本人,稍有不當,他們對她們不是罵就是輕薄,更有甚者還動手打人,根本不尊重她們。所以,從那時起,大姨在骨子里就很恨日本人,就想有機會一定得離開這個地方。不久,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大姨借機游說母親,告訴母親東北被日本占領了,中國人就要成為亡國奴了,臺灣日子肯定會越來越不好過了,我們應該到對面去看看,聽說大陸有敢跟日本人干的隊伍了。

  在臺灣,母親非常信任大姨,聽了大姨的勸告,并不顧父親和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跟隨大姨來到了福建崇安。這個時候,崇安已經聚集了許多臺灣鄉親。來到這里的鄉親,大多是在臺灣生活不下去了的。

  到崇安后,第一需要解決的便是生活問題。于是,大姨和母親就利用自己學醫的特長,在當地開了家藥房,而藥都是從臺灣長老教會醫院等地方,通過原來的同事幫忙進的。一段時間后,日本在中國越來越猖獗,中國軍民的抗日情緒與日增長,民間百姓也自發地開始抵制日貨。一天深夜,藥房被激情燃燒的憤怒百姓一把火給燒了。大姨與母親沒有責備任何人,她們知道其中的個因。可生活得繼續。她們一合計,又來到廈門開了個診所。但同樣沒多久,診所停了。此段日子,大姨戀愛、結婚、生子,恰好夫君是福建石獅人,母親最終隨大姨一道來到了石獅。

  1939年,李友邦在金華成立了抗日義勇軍。沉悶了好長時間的大姨,總算找到了找日本人算賬的隊伍,她二話沒說,立即前往金華參加了義勇軍。而把照顧家的重任留給了母親。

  楊俊雄依稀記得,自己的小學是在崇安的臺灣兒童教養院上的,以后就在石獅長大。他和大姨夫的關系非常好,小時候楊俊雄右手骨折,就是大姨夫抱著楊俊雄到福建的少林寺用中醫治療好的。楊俊雄后來成了普外科醫生,手術必須要右手使勁,而當年右手骨折對此一點兒都沒有影響,這多虧大姨夫及時地帶他治療。

  大姨有6個孩子,老大是腦癱,最早在崇安就死亡了。大姨參加義勇軍后沒多久,大姨夫被人舉報,說是看見他從日本船上下來的,就被當成漢奸被一個國民黨的旅長給槍斃了。其實,這都是那些腐敗的國民黨官兵為了綁票撈錢所為。

  就這樣,大姨在抗日義勇軍里堅持抗日,母親則用她那雙羸弱的雙肩擔起了兩個家庭及撫養6個孩子的重任,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微薄力量支持著大姨、支持著中國的抗日行動。她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母親中的極為普通的一位。

  母親教給我們的是懂得愛國

  大姨夫去世后,石獅是待不下去了,楊俊雄母親就帶著孩子們來到了福建長樂。為把孩子們撫育成人,母親不得不在家重新掛牌開起了診室,做了一名助產師。母親是普通人,但她始終尊重知識與教我們愛國。

  盡管如此,那時候積貧積弱的中國,不論你在哪里,生活的困難總也不能擺脫。楊俊雄母親依然一樣。但這位偉大的母親卻能夠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意識到孩子們必須受到教育,這個國家需要下一代受教育。于是,她硬是咬緊牙關,想盡各種辦法讓每一個兒女都能夠有書讀、有學上。楊俊雄還記得,勤勞的母親把辛苦蓋起來的家,分了一半給教堂做禮拜,這樣教堂也協助母親一起供孩子們上學。就是在長樂,楊俊雄讀完了中學。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把在福建的臺灣同胞全部集中到崇安,統一住宿,統一生活,名為這樣好照顧臺灣同胞,實則是要監視他們,懷疑他們中間有日本人的特務之類的人。

  那段時間,他們家的生活就更加困苦了。為幫助母親,漸漸長大了的孩子們一邊繼續讀書,一邊開始幫忙母親做些家務活,男孩子出去砍柴掙錢、女孩子在家做飯洗衣,甚至,楊俊雄還差點也去參加抗日義勇軍少年團,希望能給家里減輕負擔。恰時,抗戰勝利了,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楊俊雄沒能去成。臺灣抗日義勇軍和少年團回到了臺灣,大姨則沒有跟去,而是從上饒回到崇安,她離不開母親和孩子們。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家境開始好些了,楊俊雄和表兄妹們得以繼續讀書。隨后,大姨的大兒子考上了復旦大學,后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一個表妹考上了鄭州的水利專科學校,另一個考上揚州師范學院;楊俊雄也考上了福建醫學院,繼承了母親的傳統。選擇學醫,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楊俊雄那時候認為醫生是自由職業,不需要靠任何人都能夠解決溫飽問題。

  楊俊雄在讀大學期間,接受了新中國的教育,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變化和新氣象,并堅定地相信新中國一定能夠帶領大家甩掉貧困落后的帽子,奔向美好的明天。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舉,急需各方面的人才。楊俊雄從福建醫學院畢業后,國家進行了統一分配,他被分配到了當時主管國防工業的二機部。從此,楊俊雄的事業、人生就留在了北京。不多久,楊俊雄也把母親接到了北京,讓辛苦了一輩子的母親在北京安度晚年,直到1970年去世。(易靖茗)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楊俊雄 抗戰歲月 母親的故事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中文级字幕电影 | 欧美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 久久午夜国产精品 | 日韩伦理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中国精品国产yw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视频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