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周尚儀:融合與傳承 建立中國自己的“金工”學科體系
導語:對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金屬藝術工作室而言,從鄭可先生的提出1985年建立工作室,到如今規模且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和具有國內外有影響的金屬藝術專業,見證了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如何把中華民族優秀的金屬工藝和民間藝術傳統融入到現代金屬藝術的學科再建設中,促進和形成行業與院校間的互動發展,則是周尚儀一直在努力嘗試的路。
金屬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美院教授 周尚儀
2015年4月8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纖維、玻璃、金屬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打破了一段時期來行業與院校之間的存在有一定間離的局面,用機構和組織的方式有效構建一個行業與院?;雍献鞯钠脚_,充分表明當今中國金屬藝術正在興旺蓬勃的發展。
銅畫:中國金屬藝術的學科雛形
周尚儀《鶴語》
雅昌藝術網:其實如果我們試圖來理清中國金屬藝術的學科建設,中央工藝美院是最早的發源地,以及后來合并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對于這段時期,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以及中國金屬藝術在早期的雛形是什么?
周尚儀:回顧這段歷史,首先要從我的老師鄭可先生談起,他曾經在法國國立美術學院和巴黎工藝美術學院學習,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受到廖承志先生的邀請,鄭可從香港回到大陸,帶回來了國外先進的的造幣設備和金屬工藝。后由于受到當時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一直到1977年,鄭可才重新開始從事專業教育。在鄭可的倡導和堅持下,用近十年的努力, 1985年我院的金屬藝術專業成立,這是國內藝術學院里的第一個金屬藝術專業。遺憾的是鄭可先生在1987年的時候就過世了,剛剛有了學科概念的時候先生離開了熱愛的事業。作為鄭可工作室的學生,跟隨先生的“航海教學”,帶我們去宜興、安徽等地下工廠,最早先生啟發指導我們使用陶瓷和金屬結合來創作首飾。1985年金屬藝術工作室創建后,我們就一直延續下來金屬藝術的教學,并且不斷完善、發展,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
周尚儀《亞馬遜》
雅昌藝術網:我們也了解到周老師您最早其實做雕塑的,金屬其實最早是作為雕塑的一個材質,那在清華美術學院金屬專業怎么樣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學科或者是專業?也就是說從敲銅畫到現在這種系統的教育,是怎么形成的?
周尚儀:感謝鄭可先生的“通識”教育和“一專多能”的培養,使我們學生具備較好專業素質和適應能力。我是50歲之后從雕塑轉到金屬藝術專業的,面對鄭可先生過世之后,留下剛剛建起來的工作室,自己有一種責任感。我就和我愛人商量,我想主攻金工,即金屬藝術專業。另外一個原因就在于,我也在思考雕塑和金工的差別,在雕塑專業里金屬材料是雕塑造型的一種成型的方式和手段。但在金屬藝術專業中從金、銀、銅、錫、鐵等等不同金屬材料、不同工藝技巧,到不同的功能訴求、不同的創作主題、制作工藝流程和藝術效果等等,因材、因藝、因技的不同,就是一個金屬藝術的品種。比如鍛造浮雕和器型、景泰藍、花絲工藝等等,金屬藝術是完全一個獨立的學科。當時就是抱著這種想法,一心想把金屬藝術作為獨立的學科保留下來。為此我一直研究、分析、梳理金屬工藝的種種屬性、特質和規律。在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制定上投入很大精力,不斷嘗試、修改到完善,形成現在比較完備的金屬藝術專業的教學體系,形成以手工鍛造、小型鑄造和一些以設計與工藝為特色的課程,注重“走出去”“請進來”,開放式、平臺化、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大批金屬藝術專業人才,為中國金屬藝術專業的教育教學的發展做出積極的推動。
周尚儀《太平洋》
雅昌藝術網:那當時工作室主要創作的作品是?
周尚儀:我們工作室開始最大的創新是手工鍛造浮雕工藝,汲取了民間金屬“鏨花”工藝,再加上鄭先生低浮雕技巧,形成“手工鍛銅浮雕”課程。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去大同一個制作火鍋的金屬制品廠實習,發現工人在火鍋的蓋子上鏨刻了一些凸起的龍鳳裝飾浮雕,十分令人喜愛。這種民間金屬工藝與鄭先生教的低浮雕的手法確有相同之處,于是回到工作室用銅板嘗試了一下,在這期間工作室的其他老師也在嘗試,都得到較滿意的效果,再現了民間“鏨花”工藝的藝術魅力。于是作為金屬藝術專業的課程走進課堂,從粗獷到細膩、從小型到大型的鍛銅浮雕壁畫都能表現,并通過教學逐漸傳播,一大批鍛銅工藝廠應運而生,形成至今仍十分興盛的產業。這也是我們一個小小工作室教學對金屬藝術產業化發展做的一點貢獻吧。
我們除了鍛銅浮雕課程,還開設有金屬材料設計課,當時附近的廢品收購站很多,我就帶學生騎車去買那些自己需要的金屬機器零件,用編織袋馱回來,根據機器零件適合形來進行焊接創作。因為當時只有電焊機,這個課上起來是挺艱苦的,每個學生焊完一天下來,臉上和脖子上都是黑的,但課程的收獲還是挺大的,比如說用廢舊的鐵鉗、齒輪等焊接成的“甲蟲、蝦兵、螃蟹”等,有的學生到現在還很喜歡這種制作工藝,有位學生用金屬各種零件焊接作品“四神”很受大家喜愛。這個課程為廢舊金屬零件的再利用找到藝術價值。另外我經常跑工廠去調研與師傅探討,希望有適合教學的鑄造工藝,經過幾年的努力,2006年左右我們借鑒民間首飾鑄造的工藝開設了小型抽真空鑄造工藝課程。使工作室的教學具有了鍛和鑄工藝都比較全面的教學板塊。
學習與融合:初建“金工”學科
《永遠盛開的紫荊花》1997 香港
雅昌藝術網:工藝美術的確是在那個階段,包括行業都陷入到一個低谷時期,內銷途徑缺失,院校更是陷入到這種困頓中,正如您所說的,《紫荊花》這個作品等于是讓學校看到了工藝美術的價值。
周尚儀:當時接到禮品工程設計任務是1997年1月,應邀參加設計方案的共七家單位的幾十位雕塑家,然而對于這尊國寶級的禮品雕塑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起初誰都心里沒譜。當時我和常沙娜老師還有兩位老師一起到香港去實地考察,當時還沒有會展中心,還在填海,說實話腦子里也是一片空白。香港和深圳街頭到處是紫荊樹,大樹上開滿紫羅蘭色的花朵,給我這個北方人很大啟發,我想是不是可以用這種南方獨特的紫荊花來設計呢?用金屬材料來制作,會表現出花的輕盈感。于是我拍了很多照片,回來之后就立刻著手與愛人一起設計,克服各種造型上的難題和技術問題,每一次篩選都是伴隨著更精確具體的意見再修改,最終確定的版本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會展中心的《紫荊花》的作品。當時學校的反響還是挺大的,確實對保留我們的專業起到一定的作用。
周尚儀 亞太會議禮品《連理盤》
雅昌藝術網: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合并之后,金屬專業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了嗎?創作從銅浮雕轉向了首飾了嗎?
周尚儀: 2005年美院在清華建了一棟大樓,使我們原來的工作室得到極大地改善,金屬藝術專業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真所謂“鳥槍換炮”了的感覺。當時工作室五米高,沒有二層,冬天要穿羽絨服工作,后來一點點的建立起二層,根據教學課程的需要添進了鍛造設備、鑄造設備和各種機械設備,才有了現在的雛形。課程設置也不僅僅是敲浮雕和焊接了,但從整體教學來講,還是以手工鍛銅浮雕作為金屬藝術專業的入門課程,讓學生對金屬藝術有個很好的認識開端,體驗制作工具“鏨子”和鍛打的手工勞動,激發師生們動手實踐的熱情和樂趣?,F如今我們已開設了金屬器型、金屬飾品、金屬首飾等課程,很多優秀的作品參加展覽,獲獎或收藏,也是對我們的付出的一種回報吧。
中國網球公開賽獎杯
然而,如何使我們的專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專業、行業乃至社會和國際產生更大的影響,一直是我想做的。學校間、行業間、社會間互相溝通聯系、互動合作的格局和新平臺,是推動中國金屬藝術發展的一大著力點。為此,我們從2009年開始,策劃組織舉辦國際金屬藝術大展和學術論壇,到現在已成功舉辦了4次,已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業內品牌展覽。
周尚儀教授在格拉斯哥美術學院教學中
雅昌藝術網:就您的觀察來看,國際金屬藝術的基本狀況如何?歐洲和日本在金工上的區別是什么?
周尚儀:借助國際金屬藝術大展的平臺,我們請到來自世界40多個國家,上百位著名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使我們對國際金屬藝術的現狀有了一些了解和認識。歐洲、中東、亞洲的中、日、韓等地區和國家的金屬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至今仍然發展有序深受重視。歐洲大多美術設計學院均設有金屬藝術(包括首飾)系或專業,其設計風格現代、時尚、創新。比如我去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交流上課,他們在教學中主要是幾何形的造型,注重作品的觀念性的理念,并非常注重市場化,激發學生設計制作一些飾品參加一些活動,就地買賣,讓學生很快接觸到社會的需求。那些手工傳統的工具仍還在,但是教的很少了。
周尚儀 《珍珠湖》
相比之下,日本金屬藝術更講究的是細節的東西,是個比較嚴謹的內在工匠精神的教育,他們對工藝的過程一絲不茍,善于研究和發明新的工藝和材料。僅在東京藝術大學里的金屬藝術專業就分為鑄金、鍛金、雕金三個工作室,其中東京藝大的校長宮田亮平先生工作室是專門鑄金的,和雕塑分的特別清楚,雕塑就是打木雕、石雕、泥雕等,鑄金就是翻模鑄造,并帶研究性的。鍛金就是手工鍛造的各種工藝,雕金主要是鑲嵌、琺瑯等裝飾工藝。我們吸納了歐洲和日本的經驗,集大成,并立足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基礎上,構建起我們學科的特色。我們金工由兩個工作室組成,一個是制作首飾的工作室,一個是鍛造、鑄造、焊接等工藝工作室,學生在兩個工作室穿插著上課。因為在做創作時需要鍛造、鑄造、鑲嵌等各種工藝互相配合,技術相通,不能分割,在歐洲多個學院也是這樣?,F在國內藝術院校都在發展這個專業,我們工作室已成為大家參觀的一個樣板。
學術講座
從左到右依次為 周尚儀、伯明翰城市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學術副院長Pro. Raz Barfield、珠寶學院院長Pro. Gaynor Andrews、王曉昕
雅昌藝術網:其實您是把民間工藝和民族的手工藝融入到金工的范疇里來。再把日本、韓國、歐洲的手工藝理念融合,打造一個中國式的金屬藝術教學模式。
周尚儀:我覺得最樸實、最直接的一個辦法就是吸收民間藝術的精華,好的精華往往就在民間,在你身邊。只要是好的工藝方法,值得去發展下去的工藝,就要去學習吸收。一個真正手藝人并不是獨守自己的技術終老,我希望把民間的工藝大師的精華傳承下去。比如我們工作室開始教學的源根就是民間的“鏨花”工藝,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發展了中國自己特色的金屬藝術教學。另外,請好的外教來上課,我想如果自己出去學習是自己受益,但是請一個外教來授課是整個工作室的師生受益。這些年來我們請過日本、韓國、挪威、英國等學院的教授來授課,學到不少新的思想和技巧,同時也有互相學習傳播技藝的作用,我的想法就是能讓更多的人把金屬藝術擴散、擴大,讓中國有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學到這些東西,也是一種愛好、一種修養。
傳承與合作:行業與院校交合的“金工”學
周尚儀《大宋風尚系列》
雅昌藝術網:其實您是把金工這個專業學科打造出了一個新的格局, 新的藝術理念與傳統工藝融合,將學院教學與行業發展融合,比如和工藝美術協會成立的三個專業委員會 ,您會有哪些舉措?
周尚儀:時逢中國工藝美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和轉型期,我們與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合作,與國內金屬藝術行業、工藝美術大師和專業學校共同努力成立了金屬藝術專業委員會。以前協會是以企業為主,當我們和王山秘書長討論此事時,得到他的特別肯定,協會大力支持并希望院校的進入和企業互動。目前企業與藝術院校有點兩級分化,如設計和工藝的問題,一方強一方弱,從這一角度考慮,應讓兩者優勢互補,綜合優化。讓企業和學院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時不我待,需要一個能引領全國金屬藝術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機構組織協調、創新發展。
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將使學院與企業構建起一個大平臺,使各種資源得以價值最大化的整合,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我們的工作剛剛開始,我想應從以下幾點展開工作,著力于將專業院校的設計優勢、研究優勢和學術優勢,推動企業設計水平的提升和產品的提升模式。著力于企業的技術優勢、科技優勢和產品優勢,促進學校專業實踐和作品到產品的有效轉化。著力于專業學院、行業企業和社會市場的交流聯合,推動金屬藝術行業由傳統文化領域向創意產業領域的升級。通過藝術展覽、學術論壇、行業培訓及社會服務等各類活動的展開,打造金屬藝術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品牌,進一步擴大中國金屬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努力建構和形成中國當代金屬藝術的風格和特色。為了實現我們的這一目標和理想,需要廣泛吸收業內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鼎力支持和不懈努力奮斗。包容、開放,不斷創新,中國金屬藝術的前景令人期待,一定能再現輝煌。
周尚儀《大漢風尚系列》
結語:對于中國工藝美術而言,我們必須承認現在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一度“失語”的院校在這個階段中,如何能夠和行業間進行合作,從中尋找中國本民族的傳統工藝,用學院式“再傳承”,這成為周尚儀在建立中國自己的金工學科時的思路。而傳統工美大師自身也亟需轉變,從工匠轉向藝術家,如何在這兩者架起橋梁,周尚儀顯然有著更多的思考。(王林嬌)
編輯:陳佳
關鍵詞:周尚儀 中國 “金工” 銅畫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