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城市治堵,莫赴任性“限外”后塵
“不到非常擁堵的時候,廣州市不會實行限外(禁止非本市籍載客汽車通行)。”7月28日,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強調,廣州目前處于輕度擁堵狀態(tài),“在交通建設方面,限是放在最后的,第一位是建設”。今年6月26日,有人大代表建議廣州盡快“限外”。(7月30日《中國青年報》)
種種跡象表明,廣州機動車“限外”,是遲早的事情。盡管廣州市長公開承諾“暫未考慮實行‘限外’治堵”,但領導個人的口頭承諾,不具法律效力。更何況,“暫未考慮”,也為今后“限外”留了條后路。特別是近年來,廣州“限外”動作,從未消停過。從2012年7月1日正式實施并試行一年的廣州汽車限牌,其中的配套措施之一就是“限外”;2014年4月底,廣州市交委在一份官方文件中,首次明確將在2015年至2017年,根據(jù)交通運行狀況,適時分步推出“限外”政策;今年6月26日,有人大代表建議廣州盡快“限外”。
當然,廣州思謀“限外”,并非是“創(chuàng)意”,而是一種“模仿”,甚至是一種“跟風”。繼北京率先對外埠車輛采取限制措施后,天津、上海、石家莊、杭州等多個大城市相繼宣布加入“限外”;在廣東,深圳搶先吃了“限外”螃蟹。治堵與治污,幾乎成了“限外”的“尚方寶劍”。然而,“限外”存在“懶政”之嫌,是政府道德風險的表現(xiàn),既不具備法律上的可行性,也沒有交通發(fā)展上的可持續(xù)性。可見,機動車“限外”,在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加速、依法行政環(huán)境逐漸完善的當下并非良策,治堵更不能“以鄰為壑”。
廣州是區(qū)域中心城市,擔負著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職能,也是科教文衛(wèi)資源高地,對周邊市鎮(zhèn)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擔負著輻射帶動之責,從長遠看,大城市“限外”,會影響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以京津冀一體化為例,本應交通先行,然而,目前北京、天津實行“限購+限行”,表面看只是機動車難以“串門”,背后隱藏的物流成本高得驚人,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發(fā)展的攔路虎。
因此,包括廣州,城市治堵,莫赴任性“限外”后塵。首先,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線,行政權力必須在法治框架下運行,如果地方政府越限、越權行政,損害的是法律的權威。同時,“限外”在廣州一樣的大城市不具備可操作性,大城市是開放、包容的代名詞,“限外”屬于強制性剛性手段,會剝奪市民的合法權益。再者,推出“限外”政策的合理性前提,在于能夠提供被優(yōu)先發(fā)展的公交系統(tǒng)作為出行替代,否則一面不允許有車族開車,一面又無法提供足夠的公交資源,缺乏合理性。
只有城市公交真正發(fā)達了,線路分布均衡、覆蓋廣、方便快捷,乘搭舒適又有尊嚴,而且票價比較低廉,這樣市民必然會更多地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從而解決大部分的剛性需求;那種不得不購車代步的狀況便會有所減少,城市擁堵問題也將會得到較大改善。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堵車 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