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前門大街“變臉”成非遺大街 哪些民俗文化將再現
前門大街將“變臉”成中國非遺大街(來源:新京報)
近日,北京前門街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整體規劃首次對外公布。歷經拆遷、改造與重建,北京中軸線上已有600余年歷史的前門大街,將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再現梨園與民俗文化。銅雕、景泰藍、蘇繡……來自國內外的200余項非遺項目明年年底前將集中“落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預計10月開放。
依據規劃,北京前門非遺博覽園將按照一街(中國非遺大街)、兩核(非遺博覽館、非遺大戲院)、三區(非遺博覽區、非遺體驗區、非遺創意區)的布局建設,將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匯聚于此,立足非遺保護傳承和發揚,著力打造集文化旅游、演藝、會展于一身的文化產業集群。
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資料圖)
蘇繡景泰藍等“非遺”進駐 流行品牌遷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馬文輝透露,目前確定進駐前門非遺博覽園的,已有來自國內外的200多個非遺項目。“邀請了40多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說,項目包括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蘇繡、銅雕、唐卡、景泰藍、漆線雕等。
馬文輝指出,非遺項目在與市場結合時,要“進行生產性保護”,非遺傳承人要在維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進行創意提升,之后再走入市場。
景泰藍《荷夢》系列
此外,前門非遺展示園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前門大街區域的流行品牌,未來也會陸續遷出,以更好展示非遺文化。
園區保留中式明清建筑風格 統一管理運營
前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中,有20萬平方米的園區有望在今年10月開園,部分中外非遺大師作品也會隨即進駐進行展示。
“保持現有的明清建筑風格。”前門非遺展示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個園區會保留中式建筑的風格,進行統一管理與運營,目前預計會有兩百至三百個項目,3000余非遺大師“扎堆”展示各自技藝,并通過展覽展示為大師提供交易平臺。
“鐺鐺車”行駛在北京前門大街上(資料圖)
前門大街素有“天街”之稱 為中軸線重要坐標
北京前門大街素有“天街”之稱,它是北京城中軸線上的一個重要坐標。在北京人心中,它既是一座城樓的俗稱,又是一個地區的代表,是北京城的象征。據史料記載,北起月亮灣,南至珠市口,全長840米的前門大街,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來,一直是皇帝前往天壇和先農壇祭祀的一條御道(“天街”一稱亦由此而來)。自明代至今的600年里,前門大街雖然幾經破壞和修繕,但始終都是京城商業的重要街區,名店如云、市聲鼎沸、行人如織。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前門大街完成改造之后重新開街;2009年9月28日,全部改造完畢的前門大街全面開市。2010年7月,古老北京的行政區域,在經歷了歷史上的多次調整之后,再一次被重新劃分。隨著東城區與崇文區的合并,那條被喻為古都龍脊的中軸線,被囊括在了新東城的版圖之中。
前門地區還是老北京市井風貌、史跡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專家介紹,自明清以來,這里一直是北京建筑文化、商賈文化、會館文化、民俗文化、梨園文化最為發達和繁華的特色街區,是一座鮮活的古今北京民俗風情博物館。諸多的歷史文物遺存伴隨著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與周邊的歷史遺跡一起,共同形成了前門地區特有的歷史風貌,更成了北京人最為鮮活的文化記憶。(記者許心怡)
(本文參考:新京報 北京晚報 新華網)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前門大街 非遺大街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