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走近陜西榆林羅圪臺壁畫墓
后壁壁畫全景
“孟宗哭竹”“郭巨埋兒”……二十四孝中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您了解多少呢?日前,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傳來消息,因為一場大雨,一座沉睡地下600多年的元代古墓得以揭開其神秘面紗。雖然墓葬中出土器物較少,但墓室內卻繪有精美的元代壁畫,壁畫內容除了表現6人并坐宴飲的場景外,還包括了《二十四孝圖》中的7幅。這座元代古墓的主人究竟是誰,墓室內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大雨沖出元代古墓
此次發現的元代壁畫墓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高鎮羅圪臺村西。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該項目考古負責人邢福來介紹, 2014年8月下旬的那場大雨使得該壁畫墓重見天日。因為墓葬所處的地勢比較低,大雨沖刷掉墓室頂部的浮土,讓墓室頂部露了出來。隨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據了解,該墓葬是石砌單室壁畫墓,規模較小。由墓道、封門石、甬道、墓門和墓室組成,全長6.1米。墓門由門額、立柱、門檻以及兩扇石門組成。墓室底部為元代常見的八邊形,這與關中地區大多呈現長方形有所不同。甬道兩壁繪有壁畫。由于墓葬被發現后,當地有村民將石板封頂打開,潛入墓室盜竊文物,導致墓室內部遭到破壞,部分壁畫受損嚴重,但壁畫殘存部分仍可以看出騎馬、狩獵場面。在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專家還發現了石板棺床以及部分雕花的木構件。同時在墓葬內發現了4具人骨和較多燒骨。出土的隨葬品包括黑瓷碗、黑瓷罐、銅錢等。
“從墓葬形制和壁畫特征判斷,這應該是一座元代墓葬。”邢福來說,由于沒有發現墓志,墓室內部因遭盜擾情況已不明,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暫時不詳。墓葬中發現的很多燒骨,說明有人很可能是被火葬,這與元代流行火葬的史實記載相吻合。
在中國歷史上,元代存在時間僅近百年,這段歷史的考古發現在我國一直十分少見。邢福來說,羅圪臺壁畫墓是陜北地區首次經過考古發掘的元代壁畫墓葬。從現場發掘來看,該墓在建造材料、形制特征、壁畫內容以及隨葬品等方面均與關中地區的元代墓葬有所區別,卻和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元代墓葬有更多相似之處,這究竟是因為地域相鄰造成的風俗比較接近,還是其他原因所致,仍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論證。
鮮艷壁畫描繪墓主人豐富生活
雖然該墓葬出土器物較少,但墓室內通繪的壁畫色彩鮮艷,人物栩栩如生。壁畫墓的主圖是夫婦6人并坐宴飲圖。只見帷幔下有一面大型的方格屏風,屏風前有一座長榻,墓主夫婦6人并坐于長榻上。男主人坐于中間,正面向前,5位夫人分別坐在男主人兩側。
在其前方的長方形供桌上,有荷葉蓋罐、玉壺春瓶等。桌子兩側各繪有3名捧物侍女,捧物仕女頭都稍稍抬起,望向墓主。北壁和南壁分別繪了3名樂手,北壁壁畫已有脫落,保存較差。南壁樂手分持長笛、笳、琵琶演奏。據專家介紹,被損的壁畫可能是舞蹈圖畫,整個墓室壁畫表現出幾位墓主人一邊欣賞著舞蹈、聆聽著音樂,一邊享受著侍女們提供的美食,是墓主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據史料記載,宋元時期,由于士族門閥制度的衰落,反映在墓葬制度上,除了帝后陵等皇家陵墓依然存在嚴格的禮制規格,一般的官民墓葬中的裝飾禁忌已逐漸被打破。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使得晚唐時期就得到發展的商品經濟此時得到了更快發展,部分富裕起來的新興市民階層開始依靠自己的財富裝飾自己的墓葬。對這部分人而言,家庭生活的幸福、富足就是市民世俗文化追求的目標。“因此,墓葬中用仿木建筑、帷幔、家具、家居生活的裝飾來營造小家庭的悠閑舒適,表現家庭的和睦。”邢福來說。
7幅孝子圖展后代孝心
除了表現墓主人并坐宴飲的場景外,在墓主人夫婦周圍還繪有二十四孝故事中的7幅孝子圖,分別為“舜耕歷山”“孟宗哭竹”“郭巨埋兒”“元覺勸父”“王祥臥冰”“伯俞泣杖”“鹿乳奉親”,孝子圖間繪有卷云紋和樹木。
百善孝為先,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在中國存續了幾千年。“以孝治天下”也是中國封建統治的重要特征。宋元時期,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理學家認為孝道是與生俱來的,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不可違抗的。與此同時,士家大族的衰落,科舉制度的完善,讓個人的前途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得以實現。家族門蔭不再重要,子孫前途成為變數。因此,通過營墳治葬來宣達孝行、最終達到蒙蔭后嗣的“堪輿學說”( 即所謂的“神靈安而子孫盛”的喪葬理念)大為盛行。專家表示,壁畫中墓主人夫婦并坐宴飲的安心享樂行為,既可以視為孝子為墓主營造出來的永久祭奉氛圍,也可能是他們希望通過供祀先人來尋求庇佑的生動表現。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羅圪臺壁畫墓 壁畫 陜西榆林 元代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