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
全國政協“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專題調研綜述
原標題: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專題調研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如何在這些地區打好扶貧攻堅戰,如何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也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了重點了解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在精準扶貧方面存在的突出難點和問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切實”具體要求,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并為9月下旬召開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精準扶貧”雙周協商座談會做準備。7月8日至14日,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組織調研組遠赴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貴州省,深入農戶校園,走進工廠車間,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建真言、獻良策。
變“大水漫灌”為定點“滴灌”
在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杜鷹看來,目前農村貧困人口是國家統計局通過抽樣調查數據推算出來的,對于研究貧困人口規模、分析貧困發展趨勢比較科學,但具體扶貧工作中還要弄清楚“誰是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何在”、“如何針對性幫扶”等問題。
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精準扶貧的第一步。只有精準識別扶貧對象,了解他們的致貧原因后,才能制定針對性措施進行幫扶。寧夏和貴州已經開展了為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通過發揚基層民主,透明程序,保證了貧困戶認定的相對公平公開。寧夏在識別方法上,堅持“五比五看”——比家庭收入、看經濟來源;比家庭資產、看消費水平;比家庭勞力、看勞動觀念;比生活環境、看居住條件;比貧困程度、看致貧原因。貴州實行精準扶貧“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戶主提出貧困申請后,村民小組住戶摸底,村委會審查并進行公示,鄉鎮黨委政府審核確定后再次進行公示,群眾全程參與和監督。
在確定了扶貧對象后,寧夏和貴州等地也進行了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扶貧措施。寧夏根據貧困戶的發展意愿,實施牛羊產業擴量、提質、增效,并提高了扶貧資金效益,確保資金使用精準;貴州把干部駐村作為實現精準扶貧“滴灌”的管道,按照“一村五人”的安排和“一人駐村、單位全員幫扶”的原則,選派11590個扶貧工作隊、55864名干部開展駐村幫扶,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
“建檔立卡、建扶貧信息系統,雖然工作量比較大,成本比較高,但相對于提高扶貧開發效益而言,這些投入值得。”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說。
基礎設施建設的欠賬要還
在寧夏和貴州調研期間,兩地都提到了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對貧困地區脫貧的制約問題。
“水資源短缺和交通建設滯后是寧夏六盤山地區最大的瓶頸,只有把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才能為推進精準扶貧打牢基礎。”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郭秉晨表示。
寧夏六盤山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干旱缺水是造成這一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和群眾貧困的最大制約因素。而鐵路建設滯后,對外交通少,運輸能力不足,高速公路通道尚未完全打通也讓當地的脫貧之望困難重重。貴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更令人擔憂,盡管貧困地區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目標,但對外通道的打通還不能替代貧困地區交通條件依然落后的根本面貌。預計至2015年底,貴州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僅為53%,普通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不到10%,縣鄉公路砂石路比例高達50%,還存在“晴通雨阻”現象,全省仍有28%的建制村未實現通暢,6051個撤并建制村中尚有5816個未通硬化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通基礎設施具有很強的先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面對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總量不足、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高,越是貧困地區交通建設造價越高、地方籌資能力越弱等問題,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王正福表示,精準扶貧的含義不是只注重一村一戶,不是只要突破年收入2300元的貧困線就可以了,在關注個案的同時一定不能忘了從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脫貧的辦法,而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的解決,是擺在各級政府案頭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一定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把歷史的欠賬補上。”
扶“志”與扶“智”并舉
“精準扶貧的精準不僅要體現在能準確找出貧困戶,找出他們貧困的原因并給予扶持,更要體現在能精準地找到讓貧困戶脫貧的根本辦法,產業扶貧就是能激發村民脫貧的內生動力,使脫貧能夠可持續的最好辦法之一。”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原部長王偉表示。
把產業發展作為扶貧工作的重點,作為增強貧困地區經濟實力、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是貧困地區扶貧工作者們的共識,他們引導和支持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增強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帶動貧困農戶增收。
寧夏實施“扶貧到戶、責任到人”雙到扶貧攻堅工程,根據貧困戶發展條件,優先支持與扶貧關聯度高、扶貧對象能夠廣泛參與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而針對農戶們文化程度低、沒有一技之長的實際,他們也同時注重加強對貧困戶的技能培訓,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鄉村干部、致富帶頭人、農民群眾掌握實際技術,增強致富本領。
“扶貧開發,產業是重點,交通是關鍵,教育是根本。”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航空宇航系副主任、推進與動力技術所所長樸英一再表示,要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重視“硬件”開發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教育發展。
“在貴州,農村人口的學前教育毛入學率7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6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85%,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造成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就業能力弱、就業門路略少,脫貧致富的渠道狹窄。因而,扶貧先扶智顯得更為突出,迫切需要國家從教育扶貧的角度給予更多的支持。”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班程農表示。
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董玲在實踐中也感到,通過實施教育扶貧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出一個大學生或有一技之長人才,就能帶動一個家庭脫貧。
“扶貧有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根本是要提高扶貧對象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讓他們能夠在未來的脫貧致富之路上發揮出主體作用。堅持扶‘志’與扶‘智’并舉,應急與謀遠結合,既抓當務之急的就業技能培訓、致富適用技術培訓,又抓立足長遠的教育發展問題,有效提高貧困地區勞動力的就業本領和貧困居民的綜合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杜鷹表示。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