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財政教育投入4%的成果仍需鞏固

2015年07月24日 09:35 | 作者:鐘秉林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這一目標,歷經20年的努力,橫跨五個“五年規劃”,終于在2012年得以實現。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8.6%,財政支出增長8.2%;而教育支出僅增長4.1%,遠低于財政收支增幅。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財政收入增長減速,支出剛性增加,收支矛盾比較突出,支出結構面臨新的調整。“十三五”期間如何保持財政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鞏固這4%的成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采取掛鉤方式”。教育既同財政收支掛鉤,又同GDP掛鉤,還是公共財政第一大支出。究竟哪些事項掛鉤、哪些事項不掛鉤,尚沒有明確的界定。這也是4%目標實現后,各地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讓教育部門憂心、財政部門困惑、投入強度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確掛鉤和不掛鉤的具體事項,既有利于國家財政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也有利于財政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和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落實。

  《教育法》第五十四、五十五條明確規定了教育經費的“兩個提高”“三個增長”,是鞏固4%的重要法律依據和保障,必須予以堅持。我國是人口大國,要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薄弱環節還很多,亟須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

  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均撥款制度,是保障教育經費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和重要手段。目前,義務教育已有公用經費標準、校舍維修改造補助標準等,形成了保障機制;普通本科以上高校和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基本撥款標準;中職生均撥款標準問題寫入了深改領導小組工作要點;而學前教育、普通高中生均撥款標準問題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建議督促各省盡快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均撥款制度,并構建與財力狀況、辦學需求和物價水平聯動的穩定增長機制。

  建議進一步明確劃分政府間的教育事權和支出責任。要適應財政體制改革的要求,中央財政應主要放在加大對跨區域、特殊地區、特殊群體的支持力度上,推動全國范圍內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解決全局性的問題以及一些靠地方政府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跨省流動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中部塌陷”問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特殊群體平等接受教育的問題等。要進一步加強省級統籌,督促地方切實承擔起區域內各級教育經費投入、使用和管理的主體責任。中央財政應將地方落實“三個增長”情況作為安排教育轉移支付資金的重要因素,凡是做不到“三個增長”的省份,轉移支付資金不得增加;應建立財政教育投入專項督導制度,將地方依法落實教育投入責任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建議進一步完善教育轉移支付制度。近年來,中央財政逐年加大教育轉移支付力度,對推動教育發展、特別是對中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基層教育部門和學校,一方面努力爭取中央專項支持,另一方面也普遍反映專項資金不好用。特別是現行中央對地方的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名目繁多,涉及教師工資、津貼補貼、教師培訓、學校運轉、校舍維修、食堂建設、學生吃飯飲水等方方面面,而且交叉重疊,建議清理、整合和規范專項轉移支付,下放管理權,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建議進一步完善財政性教育經費統計口徑。4%這一比例,作為一項反映政府財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評價指標,國際組織每年都有發布。我國自1994年以來,每年也都在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中予以發布。目前,教育經費在統計口徑上,涵蓋了各級各類教育科目以外的教育行政單位、事業單位以及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等非國民教育系列的財政性經費,盡管所占比例較小,但也不利于真實反映財政教育投入和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特別是為完成4%目標分解任務,有的地方在統計上,將學費收入、捐贈收入等非財政性經費計入財政性經費,甚至虛增教育經費支出等。應充分發揮教育經費統計監測公告作用,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教育經費統計月報和公告制度,及時監測財政教育投入狀況,并根據統計公告結果加大對各地財政教育投入督導的力度。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財政教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 | 色综合伊人色综合网站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热线29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美女菊爆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