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10年消失90萬個古村落 馮驥才吁立法保護
馮驥才看古民居修復。 胡雪柏 攝
馮驥才考察安徽蚌埠民居博覽園。 胡雪柏 攝
晚年的馮驥才已經漸漸遠離作家的光環,一年中有多半時間都在中國那些瀕臨消失的古村落間奔走,出現在媒體和公眾面前談論的也都是古村落保護。人們稱他“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
“2000年全國有360萬個古村落,2010年是270萬個,10年就消失了90萬個,現在的自然村只有200萬個左右。中國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多數都在這些古村落里,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馮驥才認為,古村落的價值絕不小于萬里長城,搶救古村落就是和時間賽跑。
“在上世紀90年代我做天津古城保護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有人說,馮驥才你太奢侈了,老百姓住的房子那么破,你還在欣賞老房子上的磚雕。我記得我當時反駁說,中華民族在美上面從來都沒奢侈過。”現在馮驥才的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但仍無法阻擋城鎮化大潮下傳統村落的消失。
馮驥才認為,傳統民居建筑是民間文化的承載空間,其中留存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文脈記憶、藝術創造和生活方式。傳統村落每一處都凝結著先人們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對中國傳統村落的有效保護與發掘,可以為中華民族存留更多鮮活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
在政協會上、在官方座談會上等各種場合,他都不遺余力地講傳統村落保護,力圖引起更多關注。2012年,中國啟動傳統村落名錄普查,在馮驥才等專家的共同參與下,普查上報了1.2萬個傳統村落,其中有4000多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國家將為這些村落的保護拿出經費、制定規劃。
但列入名錄的只是整體保存較好的村落,整體保存不好的、名錄不收的,也就不在保護之列。如果一個村落大部分民居都已翻新,卻還殘留著一座祠堂,一座戲臺,兩三座民居,很有歷史文化價值,怎么辦?馮驥才認為,我們既不能失去一只只從歷史飛來的美麗的大鳥,也不能丟掉從大鳥身上遺落的每一片珍貴的羽毛。在一個已經改天換地的環境里,孤零零的一兩個老民居很難保存,最適合的方式是露天博物館,也就是把這些散落鄉野的零散珍貴民居收集起來,加以集中保護與展示。
他列舉了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斯堪森戶外民俗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桑斯安斯風車村、丹麥奧胡斯“老城”露天博物館、俄羅斯蘇茲達里的老木屋博物館等,這些都是搜集本國各地典型的民間古建房屋、標志物和生活方式,集歷史、文化、民俗、風景于一體的經典項目。
馮驥才說,在中國這種嘗試也已經開始,比如晉中的王家大院和常家莊園,就是利用已經殘缺的古代莊園為骨架,將周邊地區零散的歷史民居移入,集中加以保護。再比如私人出資建造的西安關中民居博物館和安徽蚌埠民居博覽園等,都是將散落四方、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來,易地重建,精心修繕,達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時又能供人欣賞傳統和認識歷史。
當然,他也強調,易地重建的原則有如文物的“落架重修”,必須堅持歷史的原真性。雖然露天博物館有很高的旅游價值,但不能只為旅游效益而妄加改造,其最終目的還是要以保護文物為主。
“物質文化遺產有《國家文物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古村落也應該有《中國古村落法》。”在馮驥才看來,古村落的保護也不能變成官員的政績、學者的科研成果、開發商的資源,靠立法保護勢在必行。
“古村落孕育了中華傳統文化,也承載著我們的鄉愁。每個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歷史,我們已經把600多個城市變成千城一面,就不要讓村落消失得更徹底了。”73歲的馮驥才呼吁。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古村落 馮驥才 古村落保護 古民居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