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民辦高校陸續步入更迭期 第二代校長誰來當引關注

2015年07月15日 09:1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日前,56歲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陳愛民,以新任校長的身份在西安外事學院走馬上任。作為西安外事學院面向全球公開招聘校長的勝出者,陳愛民的上任再次引發了公眾對民辦教育未來發展去向的關注,也將“民辦高校第二代校長誰來當”的問題拋了出來。

  民辦高校陸續步入更迭期

  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中國民辦高校已走過20余年的辦學期,經歷過“初創”“大浪淘沙”和“規模發展”階段,坐擁中國高校陣營三分之一的席位,成長為我國教育事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據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去年年底發布的“統計公報”:2013年,我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已有14.9萬所、招生1494.52萬人、在校生4078.31萬人。其中,民辦高校718所(含獨立學院292所),招生160.19萬人,為大批渴望升學的年輕人解決了學歷和就業難題,也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各類人才。

  然而,民辦高校迅速崛起的背后,也存在種種隱憂——經費來源持續單一、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質量和特色不夠鮮明、權力主體關系混雜,以及就業體制改革、高教發展方式調整等,都對民辦高校形成倒逼態勢,成為其持續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與此同時,很多民辦高校的創辦人——當年“打江山”的“一把手”相繼離世或步入暮年,由誰繼任第二代校長?按照一般慣例,“接手者”往往是以兒女為主的直系親屬。可是,“創二代”是否具有前輩的教育熱情和管理能力?能否帶領民辦大學,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持續推動教育改革,完成“加強內涵建設”的調整?答案往往不得而知。

  同時,因為教育行業的特殊性、重要性和復雜性,民辦高校顯然不同于一般的組織機構。“第二代校長誰來當?”已經不是個案問題,也不再是“一家一戶”的內部紛爭,而成為集中顯現,擺在政府、社會和學校面前的考題。

  “當或不當,誰上誰下?其實于公、于私都成了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一位長期從事民辦教育觀察和研究的社會人士告訴記者。

  他以西安一所知名的財經類民辦高校為例說明:學校舉辦者身兼董事長、校長,妻子是副校長,目前主持工作,女兒是合作發展處負責人,兩個外甥分別擔任某分院執行院長和后勤處副處長。另有一個侄子,任保衛處負責人,侄子的女朋友在財務處工作,妻子的一個侄子擔任教學科研處處長——“學校上下,核心部門,都有家族成員”。

  最近,這所學校發生了重大的人事變動。“一所國家部屬‘211’高校的前副校長曾被請來主持校務,歷時數年,但發展理念和學校舉辦者多有不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一個曾經掌管數億元經費的廳級領導,在這里連300元的財務審批權都沒有,你說還能干成什么事?”

  這位知情者進一步透露,隨著這位領導“被辭職”,當年追隨其前來的一批教授和骨干教師也已紛紛離職。

  “在大多數民辦高校,只允許有一個姓。”談及學校未來發展,他很是憂心,卻也無能為力——“畢竟,學校是人家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除了黨委書記教育廳可以委派,別人如何置喙呢?”

  外事學院首次試水,探路去除“家族化”

  一般來說,在我國公辦高校,校長的誕生方式有4種:內部升遷、行政空降、平行調動、公開選拔。其中,教育部從2010年開始在直屬高校中進行“公開選拔”的改革試點,但這種“公開選拔”目前仍不具備經驗,還需要通過多次“實驗”,并選擇不同類型的學校嘗試。

  陜西,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重鎮,先后誕生了以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外事學院、歐亞學院、培華學院、西京學院、思源學院等院校為代表的一批知名民辦高校,民間辦學蔚然成風,形成了強烈的聚集效應。

  時至今日,當年的學校舉辦者平均年齡已經超過60歲。姜維之、丁祖詒等一批老校長已逝世,其余的早期創辦者也已大多退出校務管理崗位,其事業大部分由子女接班。

  “民辦高校的行政管理權力如何平穩過渡?涉及幾萬教職員工和數十萬在校學生,事關重大,應當迅速引起社會各方面重視,并展開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陜西師范大學從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張雁南博士表示。

  “將校長權力轉移到子女的院校,從目前看,發展各有千秋,不宜過多褒貶。”張雁南表示,但從國外經驗和長遠看,如何設計出一種制度體系,既能有效維護創辦者及其家族的利益,又能創新學校管理文化?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和文化昌明,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西安外事學院,成為這一探索的試水者——中國民辦高校已進入了轉變發展方式和加強內涵建設的調整期,面臨著新的方向性選擇。“民辦高校要成功突圍,再上層樓,首先要擺脫營利目的。”西安外事學院董事長黃藤認為,教育是公益事業,而非個人福祉和生計所在。要想“創百年名校”,就必須擺脫單純以營利為目的和家族式管理的狀態,回歸學校天然具有的公共產品屬性和社會公益性質,切實落實非營利公益辦學方向。

  “中國民辦大學在發展歷程中,舉辦人確實功不可沒,你辛辛苦苦創下一個‘攤子’,交給子女好像很放心,但長遠來看未必如此。”要延續教育香火,要推動改革創新,要創百年名校,必須把辦學定位為長期的社會事業。靠家族是不行的。“二代子女對創業艱辛耳濡目染,或許可以,但三代、四代呢?既然遲早要改革,晚改不如早改”。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在本質上和公辦高校一樣,都天然地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和社會公益性質。”有著多年公辦高校工作經驗、國外學習生活閱歷、國辦高校管理實踐經驗的辦學者黃藤認為,民辦高校辦學者只有切實落實“非營利”公益辦學方向,構建學校卓越發展機制,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才能從根本上破解諸多的發展瓶頸,把學校辦成一流大學”。

  對“全球公選”,政府和民間均密切“觀望”

  “公開選聘校長,只是學校系列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事實上,在國內民辦高校中率先打破家族式管理、加強公益化辦學的嘗試早已在該校展開。

  “與公辦大學相比,民辦高校最大的優勢在于以教育市場化為導向、高效靈活的體制優勢。”黃藤認為,民辦高校既不能簡單效仿國內公辦大學既成的老路,也不能照搬國外私立大學的發展模式,而是要革除發展中形成的行政化、同質化等弊病,最大限度釋放體制紅利,走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管理水平為核心的內涵式特色化發展之路。

  2014年開始,學校即著手進行多項改革。“法人治理結構調整”首先啟動,學院建立了學校董事會及內部重要崗位親屬回避制,黃藤等辦學人在改革中重申不求回報的原則,并帶頭讓自己的直系親屬全部離開學校行政崗位。

  “行政管理機制改革”緊隨其后。學校制定和完善董事會、校務會、校黨委聯席會議決策及監事會全過程監督制度,并撤銷原處、科等行政級別及機構,推動管理機構向“大部門、大職能、大服務”轉變。

  此次全球招聘校長,是“干部聘任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據悉,包括校長在內的行政干部將逐步實行全球招聘,校內競聘和董事會,校黨委、校務會聯席會議任命等多種唯賢是舉的任用制度。

  “我們希望將這次公開選聘,作為學院突破家族式管理的又一次嘗試。”黃藤表示,其實在幾個選聘環節,自己并未給陳愛民教授投票,“但既然是公開選聘,又有各級政府部門、兄弟院校領導、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參與評議,我這個董事長也只能少數服從多數——我們是要招聘一位稱職的校長,而非我一個人喜歡但缺少民意基礎的人”。

  接下來的4年任期內,新校長陳愛民將每半年接受一次來自董事會及校務班子的全方位考核,只有考核合格,才能繼續履職,帶領這所有著23年辦學歷史和兩萬多名師生員工的民辦高校繼續新的征程。

  在代表陜西省教育廳全程觀摩“全球招聘校長”的官員看來,“這次來主要是看看他們怎么做,以后恐怕也都得這樣做。”而更多的民辦院校業內人士也表示正在持續密切觀望。顯然,這一探索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公眾對民辦院校校長聘用制度改革的看法。

  “西安外事學院的大膽探索,我們一方面要樂觀其成,同時也需持續觀察。”張雁南說,“校長”畢竟不是“董事長”,權力的重新劃分好比“割肉”,“我們拭目以待”。王喜嚴 本報記者 孫海華

 

編輯:曾珂

關鍵詞:民辦高校步入更迭期 民辦高校 西安外事學院 陳愛民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亚洲日韩电影久久 | 亚洲激情在线中文 | 午夜免费啪在线观看视频中文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 女同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