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新發證券類信托暫緩認購保障基金
“我們本來已經準備好所有應交的認購資金,結果上周五接到信托業保障基金公司的通知,二季度新發行證券投資類資金信托暫緩認購。”北京某信托公司工作人員13日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他透露,除了電話通知,正式下發的緩交公文也沒有更多的解釋。不過,從其他渠道了解,此次緩交很大原因是銀監會出于當前股票市場急需維穩的考量,讓“松綁”的認購基金通過信托公司之手來補充資本市場的流動性。
信托業保障基金是由信托業市場參與者共同籌集,用于化解和處置信托業風險的非政府性行業互助基金,今年4月1日正式啟動。按照信托保障基金的相關規定,對于在今年4月1日起新發行的資金信托,按照新發行金額的1%計算并認購保障基金,信托公司應于2015年7月15日前將上季度認購資金繳入保障基金公司在托管銀行開立的專用賬戶,以后每個季度結束后,按照上季度新發行資金信托新增規模的1%認購。
事實上,對于信托保障基金的收取,業內一直以來都有不同聲音。有專家認為,讓融資方認購資金信托按新發行金額的1%,感覺不能體現取之于市場、用之于市場的精神。因為整個基金都是為信托公司服務,本應由信托公司出資,而讓融資方認購,勢必增加融資成本。
西部某信托公司管理人士表示,首先,作為證券投資類產品,本來就不應該有剛性兌付一說。所以收這部分的保障基金值得商榷。其次,此項利好對于信托公司在選擇發行產品類型,中長期不會產生深遠影響。僅就證券投資類資金信托來說,緩交的保障基金也就幾十億元,相對于天量的資本市場來說,簡直小巫見大巫。
事實上,自今年4月1日《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以來,信托公司證券投資類業務的發行已在悄然繞過繳納保障金的渠道。上述信托高管表示,認購信托保障金使得信托公司作為通道的成本優勢正在失去,信托公司紛紛申請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將證券投資類產品轉換成契約型基金,通過基金管理人發行基金份額的方式募集資金。
用益信托網數據顯示,2015年二季度,68家信托公司共發行2102只證券投資類集合信托產品,共計1264.1億元。其中,廈門信托、四川信托、外貿信托和中融信托等該類產品發行居于前列。對此,有業內人士坦言,有很多的組合都是以假集合的形式發行該類產品,其中銀行理財資金對接優先級,而其他私募投資者對接劣后級。即便加上單一類產品,二季度證券投資類產品整個下來預計也就2000億元至3000億元的規模。
“如果按照新發行金額的1%計算并認購保障基金,整個下來也就20億至30億元的規模,該舉動確實應該是出于市場維穩考量,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格上理財分析師王燕娛表示。
編輯:羅韋
關鍵詞:信托 基金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