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戰爭硝煙戰爭硝煙
日軍無一漏網的甘河槽伏擊戰
堅持戰斗在灤東的冀東八路軍十二團團長曾克林(左一)與團部領導留影于碣石山區的柳河圈楊家臺村。
潘家峪是河北省豐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腰帶山中的一個山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我八路軍挺進敵后,奔赴華北戰場,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潘家峪成為抗日堡壘村,也成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中樞。
1941年1月25日(舊歷臘月廿八),日本侵略者集中了十幾個縣的3000多日軍和2000多偽軍,乘著黎明前的黑暗,把潘家峪緊緊包圍起來。
潘家峪完全被淹沒在血泊之中,大屠殺一直持續到晚上7點,潘家峪尸骨成堆,血流成河,一片瓦礫,1230位同胞慘遭殺害,只有114人死里逃生。慘案后,日本侵略者把潘家峪周圍50里劃為“無人區”,拆毀房屋,填平水井,驅散居民,多次“清鄉”、“掃蕩”,潘家峪一帶籠罩著白色恐怖。
慘案發生的第二天,八路軍冀東軍分區黨政領導率領12團的官兵來到潘家峪,帶來大批糧食、衣服、藥品,挨家挨戶地慰問、安撫,并幫助掩埋了死去的鄉親。
3月初,這個村子的20多名青年自動組織起3個“抗日復仇小分隊”,加入了向敵人討還血債的行列。積極配合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附近村莊的子弟紛紛參加,迅速發展到120多人。
1942年7月中旬,冀東分區參謀長曾克林兼任第12團團長。7月12日,曾參加屠殺的180多名日軍進駐沙河驛,揚言要“掃蕩”灤河以西地區。
曾克林得到消息后,決心集中全力消滅這股日軍,為慘案死難者報仇。
7月18日拂曉,第12團借助青紗帳掩蔽遮護,埋伏在甘河槽附近公路兩側的高粱地里。
上午9時,偽“治安軍”1個營順路而來,隨后跟進的便是180多個日軍押著的140多輛糧車,日軍后面又是兩營偽軍殿后。
曾克林沉著冷靜地等到日軍全部進入伏擊圈,才鳴槍發令。頓時機槍和步槍一齊開火,敵軍人仰馬翻,自相踐踏,一片混亂。
我軍勇士躍出青紗帳,一個猛沖,擊潰了偽“治安軍”的先頭營。
在第12團的猛烈攻擊下,日軍傷亡慘重,再也招架不住,企圖搶占路邊的一座小山,奪路逃竄。但所有道路都被封鎖。12團第5連第7班搶先一步登上山頂,沖著蜂擁而來的敵人甩出了一批手榴彈,炸得敵人血肉橫飛,剩下的敵人退到路邊的一片墳地里,架起重機槍向12團瘋狂掃射。12團組織了幾次沖鋒都未奏效。
曾克林立即作了新的部署。他命令第2營在正面攻擊,鉗制敵人;又命令第1營第3連和團部警衛連、特務連迂回到敵人背后,夾擊敵人。警衛連第1排排長李學良繞到敵人機槍后面,投出一顆手榴彈,隨即趁著爆炸煙霧沖上去,干掉了日軍機槍射手,并繳獲了重機槍。12團官兵立即躍身而起,端著刺刀沖進敵群,和敵人短兵相接地展開白刃格斗。特別是那些潘家峪慘案中幸存下來、參加12團的戰士們,專門找日軍拼殺格斗。
戰斗很快就結束了,180多個鬼子無一漏網全被消滅。
甘河槽伏擊戰是我軍復仇戰役中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戰斗,第12團從此更是聲威大震,遠近聞名。
編輯:曾珂
關鍵詞:甘河槽伏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