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浙江百歲老人生日不擺壽宴 發(fā)動子女捐37萬造橋
原標(biāo)題:浙江百歲老人生日不擺壽宴 發(fā)動子女捐37萬造橋
作為全村最長壽的一位老人,家住永嘉縣橋頭鎮(zhèn)的詹蓮妹即將迎來百歲生日。在一些村民看來,擁有151名子孫后代的詹蓮妹,到時的壽宴一定熱鬧非凡。可老人卻做了一個決定,不擺壽宴,發(fā)動子女出資37萬元為村里造一座橋。
百歲老人親自動手修補衣服
連日來,永嘉縣橋頭鎮(zhèn)溪心村的村民,都在為一個百歲老人豎起大拇指。
這位名叫詹蓮妹的老人,看起來一點不像100歲的人。
老人的次子葉彥清拿出一件衣服,指著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針線眼說:“母親有些耳背,不過,眼睛依然十分厲害。”衣服破了,或者穿著有些不舒服,她都親自動手,拆拆補補。
面對將信將疑的記者,老人親自表演了穿針動作,只見她一手穩(wěn)穩(wěn)地握線,一手拿針,三下兩下就穿進來了。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老人幾乎從未感冒發(fā)燒,身上也沒有其他毛病。
“我每天凌晨5點起床,午飯半小時后開始午睡,一口氣睡到下午3點,晚飯后看會兒電視就睡覺。”老人說,她每天的作息時間幾乎雷打不動,平時做得最多的動作是,用手指梳頭以及伸伸懶腰。
最大一筆開銷是保姆費
據(jù)葉彥清透露,他有兄弟姐妹共7人,他們這一輩,很多已經(jīng)是曾祖父母這一級別。
“小時候,我們家最多的時候,是18個人一起吃飯,母親永遠最后一個去盛飯。”葉彥清說,那時候因為子女眾多,家庭十分困難,每天為各種事情發(fā)愁,母親拼命節(jié)省,從未對他們發(fā)火,后來,他們逐漸長大,生活也慢慢得到改善,但母親勤勞節(jié)約的習(xí)慣一直沒有改變。
目前,老人最大一筆開銷是每個月3000元的保姆工資。“這還是兩個月前,家人好說歹說,老人才同意的。”葉彥清說,沒請保姆前,母親燒飯、炒菜,都自己動手,即便請了保姆,有時母親依然自己動手。
平時,什么東西放哪里,只要老人經(jīng)手,她都記得一清二楚。“很多時候,我的記性都不如她。”葉彥清說,母親的百歲生日很快就要來臨,但母親念叨最多的是,村里的橋什么時候建好。
“修路、造橋,歷朝歷代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老人說,擺壽宴,吃吃喝喝也就過去了,還不如把錢用來造橋有意義。
鼓動子女捐款37萬造橋
老人的建議,得到了子女的大力支持。昨天,記者在溪心村看到,一條溪流貫穿村莊而過,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施工,一座橫跨兩岸的大橋已經(jīng)初現(xiàn)輪廓。
橋梁修建費37萬元,悉數(shù)由老人的子女承擔(dān)。為了感謝老人善舉,村里將該橋的名字取為百歲橋。
老人的長子葉彥文告訴記者,他們已經(jīng)支付第一筆建橋費用10萬元,后續(xù)將根據(jù)工程進度,繼續(xù)支付剩余費用。葉彥文已經(jīng)80歲,他自身沒有收入,資助母親建橋的費用,主要來自自己子女贊助。葉彥文說,母親80歲、90歲時,都有出錢做善事。
受母親影響,葉彥文同樣熱心于公益事業(yè)。早在20年前,葉彥文就在村里帶頭發(fā)動成立了教育基金,為讀書困難的孩子出一份力。
溪心村村支書黃大考告訴記者,以往,他們村里一度流行一個做法,老人做壽時,在挨家挨戶分發(fā)糕點水果的同時,還要給其他老人分50元或100元的紅包。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將原本用于做壽的錢拿出來做善事,但像詹蓮妹這樣,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的還是第一個。
來源: 溫州商報 戚祥浩
編輯:王瀝慷
關(guān)鍵詞:浙江 百歲老人 生日 不擺壽宴 捐37萬造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