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看百年城墻“龍吐水”
原標題:百年城墻“龍吐水”又給我們上一課
近日,南京持續大雨,太平門段明城墻再現“龍吐水”景觀。專家表示,這是對城墻的保護。
近日,南京持續大雨,太平門段明城墻再現“龍吐水”景觀。因為這段明城墻是包山墻,山上大量的雨水流淌下來,必須要通過城墻自身建造設計中的排水系統及水流沖刷形成的排水縫隙向外“放水”,否則積水長期得不到排放,土石方吸水飽和后,容易引起山體“肚子發脹”,造成塌方,從而破壞明城墻。同時,城墻長期積水也會破壞城磚的堅固。所以,明城墻墻體內專門設計和安排了一套巧妙的排水系統,使雨水可以噴吐而出,形成了獨特的“龍吐水”景觀。而且,雨下得越大,水流越激,“龍吐水”越好看,城墻也越無恙。
在連續大雨之后,我們一些建造沒幾年、“科學設計和施工”和投入大量鋼筋水泥的路橋、隧道、房屋院墻就發生了問題,淹水、坍塌或斷路,危情不斷。這狀況與600多歲老祖宗瀟灑的“龍吐水”一比,我們沒有一些羞愧和反思?而且,這類建筑上的“今不如古”也不僅在處理雨水上。例如,在2013年雅安地震中,蘆山震中一座百年老宅無損傷,這座“張家大院”上下兩層,木瓦結構,契合式,與周圍鋼筋水泥當代民房倒塌不同,老宅除了屋脊上掉下幾頁瓦片外,其他幾乎完好無損。住宅內的7戶人家震后生活如常。
我國古建筑里的確有一些防災減災的好玩意,積累著先人的智慧和豐富的經驗及實踐,十分寶貴,我們本應在近年現代化城市和鄉鎮建設中加以挖掘、參考和利用。可現在看,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主要是與認識和觀念有關,比如,這些年,在全國許多城市,河流和湖泊用水泥護坡,幾乎成了美化城市的一手“絕招”,也成了“面子工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潔凈光滑和易于打掃嘛。可這樣對于城市水岸的過多人工雕琢,基本上都用水泥把岸切開了,使水岸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不僅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加重,污水自凈能力降低,而且,每逢大雨,雨水無法滲透水岸地下而蔓延成害。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城市要采用生態護岸,如綠化混凝土形式,或干脆順其自然,可以促進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換,滯洪補枯、調節水位,恢復河中動植物的生長,利用動植物自身的功能凈化水體,穩定河床,改善生態及美化環境。其實這里就有我們老祖宗“天人合一”治水的思想和做法。
我們要學習明城墻的“龍吐水”,主要是學習古人在建筑中體現對生態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還有在建筑防災減災功能及功效里多一些順應自然生態和減輕自然災害的因勢利導,我們不要以為現在有了現代科技或財大氣粗,就可以與大自然“對著干”了,就可以拿自然生態不當一回事,隨意“打扮”和改變了。這是“龍吐水”又給我們上了一課。 (江蘇 顧德寧)
編輯:水靈
關鍵詞:百年城墻 龍吐水 又給我們上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