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
全國政協關注貧困地區發展與人口問題 扶貧治愚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
原標題: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全國政協“貧困地區發展與人口問題”調研綜述
30多年不懈奮斗,6.6億人口擺脫貧困,中國扶貧開發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然而截至2014年,全國還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83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2948萬貧困戶、8962萬貧困人口。
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剩下5年多時間,貧困地區發展態勢如何,扶貧工作取得哪些經驗,還存在什么突出問題,如何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攻堅戰?帶著這些問題,近日,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成“貧困地區發展與人口問題”專題調研組,赴貴州遵義、銅仁兩市進行了深入調研。
扶貧新挑戰
在遵義市下轄的仁懷市魯班鎮尚禮村,調研組走訪了一家貧困戶。
他叫郭德武,是尚禮村的一位村民,部隊轉業后到外面打工,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也還過得去。不幸的是,郭德武在打工期間得了塵肺病。對于高昂的治療費用,新農合只是杯水車薪。這幾年,不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把兩個女兒也拖窮了。郭德武家的情況,在遵義市不是個案。
據遵義市建檔立卡調查統計,全市72.98萬貧困人口中,因災因學致貧2.19萬戶、6.15萬人,因病致貧1.28萬戶、3.62萬人,還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兩無”人員10.13萬戶、18.41萬人。
“扶貧任務越往后越重越難,因為貧困人口總在變化。一是因病致貧,盡管有農村合作醫療,但是如果有大病,一下子就一貧如洗。二是因災致貧,遵義雖然有‘黔北糧倉’之稱,但整體上還是靠天吃飯,遇到旱災水災,就沒有年收入了。三是缺乏勞動技能,找不到脫貧的思路,脫貧意識不強。”遵義市政協主席陳凌華介紹。
“我們吃不飽、穿不暖的階段已經過了,現在的目標是增加群眾收入,是提高生活水平、生存質量的需要。”銅仁市副市長肖洪說。
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和扶貧實踐,我國扶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行路難、吃水難、就醫難、上學難、住房難等發展條件的制約,以及增收困難、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特別是西部山區和農村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加上生存環境惡劣,生態脆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跟不上,各種因素致貧、返貧的現象比較嚴重,成為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而這,正是當前扶貧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脫貧總辦法
我國30多年扶貧開發的實踐證明,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是一條基本經驗。
在仁懷市魯班鎮尚禮村,調研組考察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情況。尚禮村抓住南部新城建設的機遇,建立了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運用“支部+合作社+農戶”和“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經營模式,指導農民種植有機高粱、綠色蔬菜、經果林,發展畜牧養殖,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4380元,成為仁懷市經濟發展的典范村。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通州區原區委書記王云峰建議做好合作社農民的農技培訓,提高農民致富發展的能力。
產業興則經濟強,經濟強則農民富。
據了解,遵義市4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的農村居民收入中,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對農民收入的貢獻不斷增加。下一步,遵義市將更加突出產業扶貧,通過城鎮化、產業化來加快脫貧步伐。
貴州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山高谷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惡劣的生存環境,制約著西部山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也阻礙了貧困人口的脫貧進程。
“對大山里居住的村民,是不是要修路、架電線、搞村村通?需要花多少錢?還可能會破壞生態環境,這部分人是不是移民搬遷比較好?”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鄭暉說。
銅仁市算過一筆賬,以德江縣高山鎮中和村打叉溪為例:通電通路需要投資約人均14萬元,而移民安置的成本約人均2.56萬元,移民搬遷的成本遠低于原地通電通路。
“我們遵義不止有紅色文化,還有綠色文化、國酒文化、歷史文化……我們與重慶山水相依,重慶到遵義高速開通,遵義就是重慶的后花園。”遵義市政協主席陳凌華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委員們在遵義、銅仁兩市調研期間,也對貴州的秀美山川留下深刻印象,建議當地保護好生態環境,發展旅游產業。
共圓小康夢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有研究表明,農民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就增加0.26非農就業機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指出,“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更加注重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
在銅仁市,調研組考察了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武陵山區唯一的一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調研組對學院堅持“產教融合”、“貼農惠農”的辦學特色給予充分肯定,并就辦學經費、師資力量、學生就業以及資助貧困生等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職業學校要與產業和企業掛鉤,一個貧困家庭如果有一個孩子進職業學校,學一門實用技術,幾年后畢業就能工作,這樣全家脫貧就有保障了。”鄭暉說。
扶貧,既要靠內功,也需要外援。
在遵義、銅仁兩市調研期間,委員們就加大對集中連片特困區支持和幫扶工作,紛紛提出對策和建議———
鄭暉認為:要把扶貧資金和民政資金結合起來用,可以發實物或食品券,不要簡單發錢。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副主任陳嘯宏建議:中央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本著宜粗不宜細的原則,完善專項轉移支付政策,減少地方配套。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通州區原區委書記王云峰提出:國家、省市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補貼力度,使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的健康得到保證。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副校長韓圣浩認為:考慮到城鄉差距不可能短時間解決,要保持農村和貧困地區孩子上學比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建議:要重視自然災害預防和救治,比如氣象、水文災害。因災致貧、返貧的,要盡量爭取財政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副秘書長嚴慧英提出: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發揮企業、個人和社會慈善組織的作用。
……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015年,全國要實現減貧1000萬以上的計劃,預計“十三五”期間貧困人口仍有6000萬。這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歷史任務。
“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2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在領導閩東地區脫貧致富時講的這兩條,今天仍然是指引扶貧事業的根本之道。
當前,扶貧開發進入攻堅啃硬的新階段,時間緊、任務重,但只要在黨的領導下,中央有好的扶貧政策,地方干部群眾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就能激發出無窮的發展活力,匯聚起強大的扶貧合力,就一定能啃下集中連片特困區這塊“硬骨頭”,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貧困地區發展與人口問題 扶貧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