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水變清 景變美--陜西渭河漁民重享漁之樂
原標題:水變清 景變美--陜西渭河漁民重享漁之樂
新華社西安6月13日電(記者丁秀玲、都紅剛、尹亮)自認“一輩子離不開水”的陜西省潼關縣西關村漁民王鐵旦,卻有十幾年的時間,因渭河水質污染嚴重被迫放棄捕魚謀生。隨著渭河綜合治理的開展,渭河水質不斷變好,王鐵旦不僅重操捕魚舊業,還開辦了全村第一家“鐵旦漁家樂”,好日子開了頭。
王鐵旦的家在黃河、渭河和洛河三河交匯處——陜西潼關縣秦東鎮。發源于甘肅的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在經過陜西多個縣市之后,從這里流入黃河。這里也是秦、晉、豫3省要沖之地,是我國古代著名關隘之一。
今年49歲的王鐵旦,8歲起就跟著父親出河捕魚。在他印象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渭河水質很好,魚也相當多。在渭河一次能捕四五十斤魚,捕獲到的不僅有鯉魚、河蝦等,還有對水質要求較高的黃辣丁。
然而,隨著上世紀90年代渭河上游的工業廢水排放不斷增多,再加上附近采沙場的來往船只不時泄漏的柴油,使得有“陜西母親河”之稱的渭河水質大大下降。“哪里還有魚蝦存活?(河水)黑得像醬油一樣。”王鐵旦感慨。
漸漸地,原本四五十家捕魚人相繼改行。為了謀生,王鐵旦和妻子在渭河河灘嘗試包地轉型。他們種過玉米、棉花,甚至還養過羊、賣過蹦蹦車。可令他們郁悶的是,除了捕魚,其他的掙錢方式基本是干啥賠啥,幾年光景就欠下親友五六萬元的債務。
生活終于有了轉機。2011年以來,陜西省下大力氣開展對全省境內630公里沿渭河段的綜合治理。作為渭河入黃河口的潼關段,更是治理的重點區域之一。
“之前這里全是荒灘,也是水患相當嚴重、災害多發的區域。”潼關縣水務局副局長郭中社說,經過5年的治理,渭河潼關段累計投資1.3億元,新建堤防,美化護坡,建起了公園。同時堅決關停污染企業。“目前渭河潼關段的水質達到三級標準,適于魚蝦類存活。”
據陜西省渭河綜合治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去年11月中旬,在渭河潼關三河口放生了89萬尾魚苗。曾經嚴重污染的水質,已經恢復了生態功能。
“我2012年開的漁家樂,是全村第一家。主要是因為渭河水質變好,河里又有魚了。周圍環境也越變越好,來玩的人也在增多。”3年多時間,王鐵旦的漁家樂也越辦越紅火,不僅還清了欠賬,還新蓋了新房,供兩個孩子上學也沒了壓力。“閑的時候就去打魚,客人都喜歡吃。”他的臉上透著滿足。
事實上,對于曾遠近聞名的漁村——西關村來說,已經又有不少漁民恢復了在渭河捕魚的傳統,一位70多歲的“造船能手”也已經再操造船舊業。就連“漁家樂”在附近也開了七八家。
在渭河潼關段右岸記者看到,約7公里長、20米寬的堤頂路已基本完成道路硬化和綠化,不遠處黃河與渭河的交匯點的水流有序而平緩。郭中社介紹說,渭河潼關段下一步的治理,將與縣域旅游結合,成為縣域旅游的“重要一環”,主要利用當地渭河入黃口及區位優勢,吸引附近秦、豫、晉三地的客流,提升當地經濟發展。
“未來的日子肯定會更好。”在王鐵旦看來,隨著渭河治理的逐漸深入開展,今后這里肯定會大變樣,他不會再離開這里,“不會再離開水了”。(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陜西渭河 漁之樂 水變清 景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