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活出真我何須等到辭職后
原標題:新民晚報:活出真我何須等到辭職后
近日,中投公司副總經理、匯金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解植春離任的消息,引起市場頗多猜測。隨后,解植春在朋友圈貼出《乙未十愿》一文回應辭職事件,并表示抱定“不回應!不解釋!不煩惱”的態度。
解植春的這篇文章本身就頗值得玩味。在此文中,解植春道出心聲,提出真我生活(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精神救贖、崇尚簡樸、系統讀書、路走修行、節制欲望、縮減社交、價值選擇(不再違心地從事有違正確價值觀的工作)、思考寫作與理想創業(創辦企業,培養年輕一代)等十個自我要求和美好愿望。
相信作者文中所談乃真情流露、有感而發,只是不免讓人有些疑惑:難道這些事情在他任職期間難以實現嗎?或者說,除了個人創辦企業為制度所不允許外,這些事情難道不是一名公職人員履行職責、提高修養的行為準則和自我要求嗎?
所謂“活出真我”,是指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底線,不向欲望和利益妥協。這話完全正確。可話說回來,一個人在任職期間,莫非就可以縱容自己在原則性問題上妥協?如果說一套、做一套,怎么可能有工作積極性,又怎么說服別人投身其中?口是心非、虛情假意,豈不是產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肥沃土壤?
崇尚簡樸、節制欲望、縮減社交,對公職人員來講也不是什么高標準、嚴要求。簡樸的對面是奢侈,奢侈的前面是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一名公職人員假如不自覺抵制奢侈,遠離豪華宴飲,就可能掉入腐敗陷阱、難以自拔。就此而言,公職人員在任時做好自己,遠比離任后返璞歸真更有意義。
讀書、思考和寫作的好處,更是無須多說。人不讀書,談何格物致知、修身立德,又如何汲取智慧、治事理政?作為公職人員,應把讀書與思考作為提高個人修養和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養成良好習慣,而不是等到離任、退休了,才靜下心來讀讀書、寫寫回憶錄。這樣安排離任、退休生活,不失為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卻也可能因此失去學以致用的大好時機。
當然,解植春的文章重點在于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而這并不表示他在履職期間無暇顧及或放棄追求。他的這番內心獨白,也許更顯示了他對人生境界的高追求。同時也要看到,不乏有公職人員平時或習慣于逢場作戲、見風使舵,或沉溺于酒醉金迷、燈紅酒綠,或滿足于朝九晚五、和尚撞鐘,凡此種種,既是一種病態人生,也是一種官場陋習,于己于人皆無好處。
有一個詞叫“兩頭真”,指的是有些官員只有在年輕時和年老時才敢說真話。于今思之,在手握權力、能干點事的時候,偏偏瞻前顧后,該出手就不出手,這何嘗不是對自己和社會不負責任。“活出真我”,何須等到辭職后、白頭時。倘若每個公職人員都能堅守價值底線,以率真抗拒虛假,用質樸遠離利誘,以讀書自我啟蒙,用思考擺脫庸俗,何愁作風不正、事業不興。
編輯:水靈
關鍵詞:活出真我 何須 等到辭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