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明日世界》 科技帶來樂觀精神
原標題:新京報:《明日世界》 科技帶來樂觀精神
貫穿《明日世界》全片的,正是那種對于未來的昂揚樂觀主義精神——科技的發展在片中乃是這種樂觀主義精神的絕佳注腳。好萊塢把他們曾經的夢魘重述成一部爆米花電影,并用充滿童趣的口吻來告訴他們的孩子:未來可以變得很美好,而且真的變得更美好了。
從植入效果來看,《明日世界》跟《加勒比海盜》一樣,主要是對迪士尼樂園里實景游樂項目的強勢推銷,捎帶手才跟《星際穿越》一樣同情了一把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當然這也無可厚非,本來就是迪士尼制片人從其創始人華特·迪士尼留下的一個“時間膠囊”式的紙板箱里得來的靈感,緊扣這個主題編織故事,迪士尼才會掏錢。
從坐火箭發射到太空然后進行穿越的情節來看,還是很像《星際穿越》的;而來自未來(“明日世界”)的正邪兩派機器人(“虛擬仿真人”)互毆,則是《終結者》里的經典設定;至于作為城市地標的某個建筑物其實是個航天發射裝置,則讓我們很自然地想起《黑衣人》。
不過最直觀的類比,卻來自于前蘇聯1985年攝制的一部5集迷你劇《她來自未來》,此劇講述一個小男孩經由一個傳送門不小心來到了未來世界,認識了未來世界的女孩,然后跟這個女孩一起保護讀心機,并跟宇宙海盜斗智斗勇的故事——《明日世界》里的男主角喬治·克魯尼的那條敘事線索,幾乎跟《她來自未來》如出一轍,長著雀斑的未來小姑娘以及畫面中帶有濃厚“復古”意味的未來場景,二者都十分相似,當然《明日世界》里的視覺特效要好得多。
喬治·克魯尼在宣傳《明日世界》時說:“我們這代人,小時候都感覺地球會毀于核戰爭,可事實不是如此。”貫穿《明日世界》全片的,正是那種對于未來的昂揚樂觀主義精神——科技的發展在片中乃是這種樂觀主義精神的絕佳注腳,所以,高揚著烏托邦旗幟的《明日世界》,在劇情中指名道姓地反詰著《美麗新世界》、《華氏451》以及《1984》這幾本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代表作;而從《弗蘭肯斯坦》以來的科幻作品中對于科技發展的反思和警惕,在《明日世界》的主設定里也完全反其意而用之。
1964年的紐約世博會成為《明日世界》里的敘事起點,那正是二戰后新科技革命洶涌澎湃的年代(以航天技術為代表),那屆世博會也直接促發了興建迪士尼樂園的靈感,放在片頭自然順理成章。
紐約世博會里的“未來女孩”把主人公引向一個充滿變數的未來,那些烏托邦式的美妙景象面臨著時刻化為泡影的強大威脅——這幾乎就是對冷戰的直接心理映射,站在美國人的角度重審那個時代,克魯尼的那句話字字珠璣:新科技革命似乎昭示著“美國夢”的觸手可及,航天技術的發展讓人類不再僅僅是“仰望星空”,這是一個“夢想家”的時代,是一個科技肇始美好未來的時代;但與此同時,這又是一個冷戰正酣的時代,航天技術發展的另一面是太空競賽的白熱化,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還有時刻威脅著全人類生存的龐大核武庫,以至于在冷戰的陰影下,人們常常都忘記了未來其實可以變得很美好。
好在冷戰結束了,美國人顯然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勝利者,雖然環境惡化、恐怖主義等問題還在滋擾著勝利者們的美好生活,但他們已經可以氣定神閑地在消費主義的土壤中編制一則勝利者的未來宣言,把他們曾經的夢魘重述成一部爆米花電影,并用充滿童趣的口吻來告訴他們的孩子:未來可以變得很美好,而且未來真的變得很美好了。
當冷戰的那一頭在用“人間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來灌輸給全社會時,人類卻對未來的烏托邦越來越沒有信心;當不切實際的烏托邦理想被放棄后,人們卻發現烏托邦式的未來居然可欲且可能了;而這兩個斗得你死我活的對手的“奮斗目標”居然如出一轍,更是讓人一聲嘆息。難道,人類互相為敵,只是因為人類需要互相為敵?
編輯:水靈
關鍵詞:明日世界 科技 帶來樂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