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西沙已發現120處沉船遺址 清代沉船出水37件文物
西沙海域已發現120多處水下沉船遺址
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時期
清代沉船遺址出水37件文物
隨著“中國考古1號”25日返回海南文昌清瀾港,西沙群島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順利結束。作為西沙海域第二次大規模的水下考古活動,此次考古取得突出成果,其中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發掘出水37件文物,完成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調查、甘泉島遺址陸地考古調查、永樂環礁礁盤外海域物理探測調查。
據西沙群島2015年度水下考古隊領隊鄧啟江介紹,西沙群島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海南省文物局共同組織開展,4月12日起航趕赴西沙永樂群島海域開展工作,至5月25日返回文昌清瀾港,海上航行及水下考古工期達40天。
“這是繼2008年西沙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發掘后,西沙海域第二次大規模考古活動。”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柴曉明說,相比于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具有勞動、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特點,今年的西沙考古出動了中國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1號”,還配備3艘工作船,考古人員則來自福建、浙江、廣西、海南等多個省份。
在重點考古發掘的珊瑚島沉船一號遺址,考古人員用木板在不到2米水深的礁盤上搭建一個工作平臺,通過多種工具,將大型石構件及石像吊裝出水,37件文物包括石像7尊、石板8件、石條6件、石柱礎1件、石柱8件、擂缽3件、石杵3件,另外還發掘出水了瓷器碎片13件。
記者日前在西沙考古工作船上看到,考古人員認真地給出水石構件進行脫鹽處理,并采集附著在石像上的珊瑚標本,帶回實驗室進行文物病害分析,以便對出水文物進行更有針對性地保護。
據西沙群島2015年度水下考古隊隊長鄧啟江介紹,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沒有發現船體,遺址以石質建筑構件為主要堆積,還發現有少量青花和白釉瓷器碎片散落在遺址表面,調查發現遺址現存大小石構件274件。根據出水的瓷片和石構件特征分析,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的時代為清代晚期,石構件大多數為祠堂和廟宇的建筑構件,為一艘專門運輸石構件的遠洋運輸船。
在甘泉島遺址的陸地考古調查中,考古隊在甘泉島中部地勢較低的平地上發現多處珊瑚石砌筑的房基,一處房基周圍還發現了大量帶有“臺灣專賣局”、“日本麥糖株式會社”等字樣的酒瓶、醬釉罐口沿等文物,在甘泉島最大淡水井井圈上部的紅磚上還發現有刻畫的日本文字、人名等。
“三沙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摸清南海水下沉船遺址的家底,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探究中國歷史上海外貿易的狀況具有重要意義。”柴曉明說,通過對海底沉船的考古發掘、調查,可以追溯到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船主、船貨,以及碼頭和港口等,南海水下文物需要深入挖掘和保護。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水下考古力度,已先后在西沙群島海域發現120多處水下沉船遺址,水下文化遺存文化內涵豐富,有陶瓷器、銅錢、玻璃器、船板、碇石、石質建筑構件等,類別多樣;遺存年代范圍長,最早可至五代時期,晚則直至清代晚期。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西沙海域 水下沉船遺址 清代沉船遺址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