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人情獎、政績獎、關系獎 文藝評獎背后幾多亂象?
原標題:人情獎、政績獎、關系獎:文藝評獎背后幾多亂象?
新華網上海4月29日電(記者孫麗萍)文化部近日發布消息,全面清理整頓文藝評獎,取消精簡一批文藝評獎項目,總體將減少60%以上。
應該看到,文藝評獎作為鼓勵業界出人出戲出作品的重要手段,對推動文藝創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近年來,文藝評獎亂象滋生的問題卻屢見報端,備受關注。中央巡視組近日公布了對文化部等13個部門的巡視意見,其中提到了文藝評獎過多過濫,評獎中存在暗箱操作、利益交換問題。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各地政績觀驅動、榮譽、個人利益的多方糾葛之下,一些文藝獎項淪為“文化腐敗”重災區,搞暗箱操作、權錢交易、缺失公信力,已嚴重污損文藝之名。取消精簡文藝評獎項目,是尊重市場和文藝規律,真正將藝術交給市場、交給大眾。
人情獎、政績獎、關系獎敗壞文藝土壤
多年來,文藝評獎是我國文藝創作領域最重要、地位最顯赫的“指揮棒”。藝術家的藝術成就以評獎為衡量標準,文藝團體或主管部門、地方政府也以獲獎為考核指標,這使評獎中的暗箱操作和權力交換漸趨泛濫,評獎的公正性無法得到保障。隨之而來的現象是:文藝評獎“過多過濫”,“潛規則”發酵,人情獎、政績獎、關系獎、腐敗獎在其中“魚目混珠”,敗壞了文藝土壤和社會空氣。
在文壇,魯迅文學獎屢曝黑幕。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公布,作家阿來零票落選,憤而發出“我抗議”之聲,表示期待“每一個寫作者都能得到公正對待”。與此同時,名不見經傳的四川詩人周嘯天獲得該獎的詩歌也因水準較低受到網民“炮轟”,被指為魯獎“丑聞”。
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方方多次通過微博批評魯迅文學獎暗箱操作,指責一位詩人在評獎中得以全票通過是源于“推薦前就到處活動”。
文藝評獎是如何被腐敗侵蝕的?
文藝評獎是如何被腐敗侵蝕的?專家指出,首先,地方文化政績觀誘生腐敗。一些地方為爭奪“承辦”文化頒獎活動,給當地增光添彩,往往需要數額不菲的“跑獎”經費。而一些國家級文藝大獎競爭異常激烈,能否獲獎關系到地方的“臉面”和官員的政績。因此,各地文藝主管部門往往不惜投入重金,甚至千方百計尋找門路、買通評委,爭奪有限的獲獎名額。
其次,“評獎文藝”的生產逐漸形成機制。一些純粹以獲獎為目的,脫離群眾喜好、市場需求的文藝作品紛紛出爐,好大喜功、投資不菲,但評獎完畢就投入倉庫。此類“評獎文藝”的生產制作流程給腐敗提供了空間。
再次,文藝評獎與文藝工作者的升遷、職稱、待遇、名氣息息相關。在名利雙收的誘惑之下,一些文藝工作者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甚至赤裸裸地用金錢買獎。
改變“評獎是唯一指揮棒”的文藝生態
此次文化部削減六成以上文藝評獎,受到業內人士的歡迎。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超過90%的各種評獎都是由民間主導的,而減少評獎、加強評論,則使文藝更多面向大眾、面向市場,接受觀眾的檢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界名人告訴新華社記者,多年來他一直在呼吁減少評獎,消除腐敗。“少數缺乏公信力的文藝獎項,已經形成了既得利益的鏈條。文藝評獎中的腐敗問題,說白了就是文化領域的權力尋租。一些官員、一些文藝獎項的操控者成為既得利益者。如果取消評獎,這些手握權力的官員就會喪失權錢交易的資本,而變成文藝的‘服務員’了,這當然是他們所不情愿的。”
“此次文化部門削減獎項,我是很贊同的。我認為,從嚴制定獎項,從一個方面講,也就是提高其含金量、提高其社會影響力。”中國劇協駐會副主席季國平說,一直以來,我們有重評獎、輕評論的傾向。在藝術評價體系里,評論和評獎應當是同樣重要的。對于劇目而言,能夠從評論中汲取進一步修改提高的營養,現在很多的優秀經典劇目,都經過專家評校之后再加工提高的過程。
文藝界人士呼吁,一方面,需要改革并完善評獎機制,讓評獎“透明、公正”,讓權力在陽光下接受人民監督。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文藝評論,讓藝術回歸藝術本身而不再是名利的附庸,改變文藝界“評獎是唯一指揮棒”的生態,才能讓文藝園地德藝雙馨、欣欣向榮。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文藝評獎亂象 人情獎 政績獎 關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