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一個新職業,一段大歷史

2015年04月29日 09:59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原標題:記者手記:一個新職業,一段大歷史

  新華社鄭州4月29日電(記者 程士華 張興軍) 頭戴遮陽草帽,腳穿長筒膠鞋,兩手全是黑乎乎的淤泥——正在水田里忙著育秧苗的王書芳,看上去跟其他農民沒什么兩樣,卻代表著農業產業化背景下一個新工種:職業插秧工。

  在安徽等地肥沃的稻田間,插秧工最早零星出現于十多年前。

  起初,只是插秧季節鄰里之間互幫互助,不收錢只管飯。隨著村里外出人員的增加,家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小孩,還有的甚至一家人全都外出了,平均下來每戶人家種的田畝數越來越多,只靠老人或者自家根本忙不過來。于是,越來越多的田需要找人幫忙插秧,但是總是麻煩其他人在人情上也說不過去,隨后按天計酬當日給錢的做法越來越普遍,專門的插秧隊應運而生。

  48歲的王書芳既是一個職業插秧工,也是安徽省定遠縣范崗鄉諸多插秧隊的隊長之一。說是隊長,其實和普通隊員基本一樣,每天插秧的地畝面積一樣,領到手里的工資也一樣。唯一的特別之處,就是要負責接受雇主的預約以及隊員之間的溝通召集。

  “一到了農忙時節,晚上電話就響個不停,每個月僅僅電話費就得多花百把塊錢。”她說。

  農忙時節,寸時寸金。如果哪家想找插秧隊幫助插秧,一般要提前三四天和王書芳預約。農忙時,早一天插下田里的秧,苗情明顯比晚一天的看著好很多。有些心急的農民,會跑到王書芳家門口蹲守找她去插秧。時間一長,知名度大了,不僅本村本縣農戶找她,經常還有鄰縣鳳陽縣的農戶來找插秧隊。

  接的活多了,也就更累了,夜里躺床上翻身的力氣都沒了。王書芳說,隊員們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一般6點前要確保吃完早飯,趕到田里開始插秧。如果晚了,雇主會抱怨干活少,再說畢竟是拿了工錢干活的,對方不說,自己也會不好意思。

  插秧隊一直要干到中午12點才能回家吃午飯,然后一直到晚上七八點才能結束。如果遇到心眼多的雇主,還會在大塊田地栽完了以后,再告訴附近還有一小塊田需要插秧,她們還得再加班個把小時,全部栽完了,才能從雇主手里拿到一天160元的工錢。

  與傳統農民相比,插秧工們有著很多新特點:首先,他們按天領取薪酬,和雇主一天一結,自己的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可交易販賣的商品,而且隨行就市,水漲船高,近年來薪水一直都在提高,每天的工錢也逐漸從數十元增加到現在的100多元。

  其次,他們不再是只給自家插秧,而是誰給錢就給誰家做,每年農忙期間給別人家插秧的地畝數量遠多于自己的地畝數。

  “每天都要栽上10個小時以上,手指甲都快磨沒了。”王書芳說,沒了手指甲的保護,插秧時手指頭一碰到水就會疼得鉆心;因為反復彎腰低頭,再加上稻田里熱氣熏蒸,眼泡經常浮腫起一大圈;晚上回家洗澡時,經常會看到背上曬傷,起了很多小水泡;往床上一躺,連翻身的力氣都耗光了,立即就昏天暗地地睡了過去。

  記者看到,這些插秧隊是清一色的婦女,年紀大的有52歲,年齡小的也都在45歲以上了。王書芳說,村里的幾個插秧隊里,都沒有年輕人,等自己這一批人年老以后,沒力氣再干農活了,那么家里田地誰來耕作,這是個讓她很發愁的問題。

  插秧工是農村人口結構變化、農業產業化初期背景下出現的新群體。他們的出現,彌補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是,隨著農機化水平逐漸提升,這一群體也將會逐漸被更高水平的生產力所取代,這種趨勢已經顯現。

  在安徽范圍內,2014年機插秧率快速提升,目前已經增加到30%以上,機插秧面積已經超過1000萬畝。

  定遠縣農委副主任張春進說,高速插秧機一天可以栽80畝左右,而人工插秧一個插秧工每天在一畝左右。機插秧相對更為省工省時,可以節約大量的勞動力,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現在下田干農活,還算是舒服的。夏天插秧那才叫熱呢,上面太陽烤,下面熱氣蒸,汗水浸得頭發全都濕漉漉的。”王書芳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彎腰干活。她用干稻草把撒了種子的土層蓋上,蓋上薄膜,再用淤泥抹壓在薄膜兩側。

  看著這個勤勞辛苦的人,記者百感交集:插秧工這個職業,由興至衰,前后不過十余年。中國農業產業化迅猛推進的一段歷史變遷,就這樣生動地發生在我們眼前。

編輯:水靈

關鍵詞:記者手記 一個新職業 一段大歷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动漫 | 亚洲不卡永远在线 | 中文字幕交换系列在线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组 | 依依成人影院久久久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