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時和勢都在我們這邊”
原標題:人民日報評論員兩會觀察:“時和勢都在我們這邊”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上,提請代表們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既是向人民交賬,也是留歷史底片。各種數據的增長或是下降,新舊問題的提出或是解決,不同概念的強化或者淡出,都讓人感受到一個時代的潮涌脈動。
近日,有媒體針對“中國經濟不行了”的論調,做了一張言簡意賅的圖。這張20年來世界前十大經濟體經濟增速圖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形成了一條持續上升的曲線。3月5日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7.4%的經濟增長率延續著“中國曲線”,而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到“雙目標”“雙結合”“雙引擎”的提出看,這條曲線的上行空間還在不斷打開。代表委員們的掌聲,社會各界的熱議,顯示一個共同的感受:“時和勢都在我們這邊”。
蹄疾步穩走過兩年多,中國經濟已經全面進入新常態。有媒體總結,今年31個省份地方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常態”一詞共出現207次,平均每個報告中被提及近7次。一個概念被廣泛接受,正說明它切中了現實的脈搏。政府工作報告中,“三大產業”“三駕馬車”的比重變化,“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明確目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鮮明導向,可為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力升級的佐證。與這樣的新常態相適應的,是新增就業人口不斷增加、民生保障不斷改善、公共服務不斷提升。新常態變成“穩定態”、帶來“新狀態”,正是可以振翅高飛之時。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獲得極大認同。“四個全面”串起了兩年多來改革發展的總綱,指出了千頭萬緒中的關鍵著力點。從政府工作報告看,不管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還是各項重要改革的破冰;不管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推進,還是反腐敗斗爭的深入,“四個全面”的思路,也是謀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四個全面”集兩年多來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之大成,背后是對時勢的深刻洞察;而“四個全面”的提出,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本身也是集中發力、乘勢而上的“時”。
“時”的背后,是“勢”。最重要的大勢,在人心。兩會前,有網友擬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新常態四個全面”,下聯是“老傳統一心為民”,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財政用于民生的比例達到70%以上”“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10%”“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組組數字,切實體現出公眾在改革中的“獲得感”、在發展中的“存在感”。看得見的變化發生在“四個全面”的各個領域,看不見的變化則深深植根于民心之中。“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說“大勢”,這樣的萬眾一心、滿懷信心,正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最好的基本面。
萬川歸海,這是地理之“勢”;民族復興,這是歷史之“勢”。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車爾尼雪夫斯基名句,“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總要穿過塵埃和泥濘,行經沼澤與叢林。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既要看到成績,更要看到前進中的困難和挑戰”,從投資增長乏力到創新能力不足,從環境污染嚴重到安全事故頻發,都是前進中的“攔路虎”。但惟其艱難,更顯勇毅,也才能讓人因“心有猛虎”而時時警覺,更好地順應大勢、把握大勢、成就大勢。
行進在民族復興之路上,每一年對于中國都至關重要。“時也勢也,命也運也,此之謂也”,換個角度看,這樣的感嘆充滿豪情壯志:時和勢把我們推向了關鍵階段,勇敢地承擔起這樣的歷史責任,正是一代人的使命和光榮。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06日 13 版)
編輯:水靈
關鍵詞:時勢造英雄 兩會 代表 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