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取消暫住證是最好的新年禮物
■焦點觀察
從暫住證到居住證,體現了政府部門從管理到服務的理念革新,承載流動人口從義務到權利的待遇轉變
近日,《關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改革方案,已經中央審議通過,即將印發實施。本次改革提出,要扎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取消暫住證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本報今日4版)
新春將至,對于正在收拾行囊或是已經踏上返鄉路的廣大農民工來說,取消暫住證無疑是最好的新年禮物。繼去年底《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取消暫住證制度”又被明確寫入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方案,標志著我們離居住證時代更近了一步。
即將送別暫住證的時刻,有必要回顧這一時代符號的前世今生。“暫住”一詞本身就蘊涵著生活的不安定性,而暫住證制度就是用來對人口進行管理,不附加任何福利。1984年深圳率先實行暫住證的背景,就是政府被質疑對外來人口控制不力,社會治安不好。而2005年前后部分取消“暫住證”的城市重新恢復該制度,也有著外來人口犯罪率反彈的因素。
“暫住證”與“居住證”,一詞之差,卻是天壤之別。在居住證的語境下,過去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的另類眼神和戒備心理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起共享城市發展,共同詩意棲居的夢想和追求。從暫住證到居住證,體現了政府部門從管理到服務的理念革新,承載流動人口從義務到權利的待遇轉變。
近年來,上海等地已經在居住證制度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在受到好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質疑聲音。質疑的焦點,主要是申請門檻和服務內容。比如,將高學歷、產權房等作為申請條件,造成對農民工的歧視。為居住證附加了金融服務、電子政務、電信充值等花哨功能,卻并未觸及就業培訓、子女教育等流動人口最為關心的市民待遇。
申請門檻之高,和服務含金量的低,都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對于居住證的糾結。廣大外來務工人員為城市做出了重要貢獻,城市管理者有意投桃報李,給予其工作和生活便利。但是,城市所能提供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是個現實問題。
對此,公安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為居住證制度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與居住年限掛鉤是相對公平的次優選擇,在一座城市居住年限越長,對城市的貢獻越大,就應當享受更優厚的公共福利。同時,“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的界定,給渴望市民待遇的外來務工人員吃了顆定心丸。基本公用服務,涵蓋了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計劃生育、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這意味著居住證不再只是看起來很美,而是實打實的民生大禮包。
取消暫住證,實施居住證,作為管理機構的公安部門首當其沖。不過,居住證制度能否真正惠民,功夫更在公安改革方案之外。各地政府必須切實履行職責,加大民生事業投入,做大公共服務蛋糕,讓每個居住證持有者都能在子女上學、家人看病、申請公租房等方面享受到政策兜底,讓長期為城市做貢獻的外來人員能夠通過居住證落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入。
編輯:水靈
關鍵詞:暫住證 居住證 理念革新 新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