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走出醫療服務“廉而不優”的困境
公立醫院改革難以突破,醫藥分離難以實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護人員的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引導醫護人員通過技術吃飯,變“以藥養醫”為“以醫養醫”,讓老百姓以較少的支出,獲得優質的服務。
今年北京市兩會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張曉艷提出,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價值,實現“以醫養醫”。作為一名基層醫生,她調研發現,北京的醫療服務價格從1999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導致了很多怪現象,“我們給病人洗腳、做護理,但醫療服務的價格是5元錢,低廉得讓醫生和護士沒有尊嚴”。
長期以來,我國公立醫院改革難以突破,醫藥分離難以實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護人員的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醫生、護士的收入除了公共財政核定的工資外,只能從微薄的掛號費、診療費、護理費中抽取。為了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的付出與所得相匹配,醫院往往在藥品上“動腦筋”,一些醫院甚至和藥品經銷商形成利益同盟,大大增加了藥品流通環節的費用,導致患者利益受損。
醫改的目的,是要解決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但醫療服務不能“廉而不優”。給病人洗腳、做護理僅收取5元錢,不僅如張曉艷代表所言“低廉得讓醫生和護士沒有尊嚴”,更可以想象醫護人員持有這種心境時,會給病人提供怎樣的服務。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也指出:“全世界醫生都靠技術吃飯,而我國醫生靠賣藥吃飯。”他在會前調查了廣州三甲醫院的醫生收入,“跟社會平均收入相比,醫生收入水平是合理的,但收入來源不合理,收入不是來自政府,而是來自醫院的經營收入,開大處方、建分院等經營手段”。
不可否認,現在不少地方存在藥品價格偏高、醫療服務價格卻畸低的現象。老百姓反映“看病貴”并不是體現在問診護理上,醫生、護士的主要收入也不依靠問診護理,而這些環節恰恰最能體現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引導醫生、護士開展優質的醫事和護理服務,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從長遠角度看,要有效遏制“以藥養醫”,需要嚴格監管、從嚴整治,但關鍵是要尊重醫學科學規律,尊重知識技術的價值,引導和鼓勵醫護人員通過技術吃飯,適當提高醫事和護理收費標準,讓醫生、護士有尊嚴地拿到應當屬于他們的合理、合法的收入。表面上看,這或許會增加成本,但實際上是變“以藥養醫”為“以醫養醫”,老百姓最終將減少醫療支出,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編輯:水靈
關鍵詞:醫療服務 廉而不優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