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破“梗阻”促合作謀發展
———四川省政協積極助推長江經濟帶交通建設開局起步
■開欄的話:長江黃金水道是我國國土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頒布以后,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的各地政協組織身肩使命感、責任感,站在發展的高點上,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為進一步開發長江黃金水道,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從今天起,本報將陸續刊登一組報道,以記述這一工作。
按照國家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體戰略,2014年11月15日,四川省政府出臺實施意見,從立體交通走廊、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對外開放、生態屏障、工作機制六個層面,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其中,加快長江川境段及支流重大項目實施,全面提升黃金水道通行能力擺在首位。
早在2014年初,為抓住長江經濟帶建設這一重大戰略機遇,推動四川,特別是川南、攀西地區產業、生態、交通和開放合作等全面發展,四川省政協將“助推四川長江經濟帶建設”列為2014年重點調研課題之一,開展為期3個多月調研,在最終形成的《關于助推我省長江經濟帶建設開局起步的幾點建議》(以下簡稱《調研報告》)中,將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推進航運等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能力建設列為當務之急。
■破川江航段通達困局
建成長江黃金水道,基礎在暢通,重點在“怎么運”。
傳統的川江段航道狹窄,礁灘叢生,因而盡管四川有96.5%左右的面積位于長江流域,但干流通航長度僅為228公里,且開發滯后,航線等級偏低。航道有限,運能受制,導致內河水運這一大運量、高效率、低成本、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發展緩慢,大宗物資難以在宜賓、瀘州等川內港口上貨裝船。調研過程中,川南多個市、縣(區)的黨政領導和港口負責人均發出“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一輛輛重車將貨物一車車地拉出四川去裝船”的感嘆。
針對川江航段航運潛能發揮不足、“梗阻”問題突出等現實,四川省政協在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的《調研報告》中,提出“進一步改善水運發展條件,積極爭取國家統籌協調加強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標準,完善瀘州港、宜賓港等集疏運體系。”四川省政府安排省發展改革委認真研讀報告,并與政協相關專委會兩次對接,針對上述建議,結合沿江城市的實際作出安排,重點實施納入《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的27個長江川境段及支流重大項目,估算投資555億元,著力推進川江段干流等級提升、支線航道建設、港口合理布局和過江通道建設。
“航道整治升級后,枯水期3000噸級船舶可晝夜直達宜賓,這不僅對于宜賓港是個利好消息,而且對于宜賓市,乃至帶動整個川南、攀西地區的東向開放意義重大。”省政府實施意見出臺后,宜賓市市長徐進說道。
■謀三省合作“抱團”出海
建成長江黃金水道,關鍵在整合,破題在“運什么”。
由宜賓港順流而下,不到120公里水路便是瀘州港。“200多公里川江航道,集中了兩個大港,多個港區,上百座碼頭,如果各自為戰,爭搶貨源,其結果必然是大家都吃不飽。”在看過沿江瀘州、宜賓等市若干港口和作業區后,參加調研的多位四川省政協委員均表示,港口整合勢在必行,要壯大沿江臨港產業,形成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競爭有序的格局。
綜合政協等各方面意見,四川省政府的實施意見中在促進港口合理布局方面,提出推進專業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長江干支流現代航運服務業目標,已著手開始按照市場規則,推進瀘州、宜賓兩港資產、管理模式、運營方式以及功能的全方位整合,完善集裝箱、大宗散貨、汽車滾裝等運輸系統,形成分工錯位發展的全新態勢。
需要整合的,絕不僅僅是宜賓、瀘州兩個港口。如何通過整合提升港口競爭力,發揮港口對區域經濟的引領帶動作用,其現實意義,在四川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單晨光眼中,首先是推動川南經濟區、川南城市群的加快發展,使四川盡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而最終目的,在于跳出盆地,聯合云貴兩省,共建長江源頭航運物流中心。他在四川省政協第26次主席會議審議此《調研報告》時呼吁:“一定要‘抱團’出海,東出夔門。”
《調研報告》就改變以往協調機制滯后、區域合作不足的現狀,相應地提出建立長效協調機制,及時解決對外開放、航道建設、港口營運等協調問題,促進比較優勢有效交換,共同推動開放合作。
與之相呼應的是,2014年3月,川滇黔三省八市共建長江上游航運物流中心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四川省政協原副主席解洪在會上用“延生長江經濟帶之長、拓寬長江經濟帶之寬、增加長江經濟帶之厚”詮釋未來的發展構想,其重點,正在于長江上游航運的重新布局,對航運資源的再配置和再平衡。
通過共建長江源頭航運中心,在長江上游形成完善的港口群,川滇黔地區,尤其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攀西—六盤水戰略資源區的鋼鐵、釩鈦、煤炭、稀土、頁巖氣、有色金屬等戰略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將被徹底激活,“長江經濟帶必將由此向西南腹地深度延伸。”
■建立體樞紐揚帆遠航
建成長江黃金水道,核心在布局,形成大交通的網絡。
較之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省的快速鐵路、內河水運等發展緩慢,綜合客運樞紐、貨運樞紐以及樞紐集疏體系建設滯后,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各成體系,多式聯運缺乏有效銜接,物流運輸成本較高。
通過調研,四川省政協建議,應認真研究并評估長江航運的作用,認真處理水陸交通關系,著力打造綜合立體交通,協調各種運輸方式,暢通物流運輸,促進各種要素的充分流動。
“一定要在統籌綜合交通規劃的前提下,注意結合各地的產業發展情況,爭取實現從產品生產到港口運輸的無縫對接。”作為四川省政協經濟委員會顧問,長期從事區域經濟研究的西南交通大學戴賓教授全程參與了調研和《調研報告》起草,他對此格外關注。
去年4月22日,站在瀘州港瀘縣港區的碼頭上,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張雨東坦言,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的構建,將使四川的物流服務業發展勢不可當,物流運輸整體效率將得以提升,而綜合物流成本將有效降低。
未來6年,國家將斥資7407億元,加速長江上游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屆時,四川省政協《調研報告》中提出的“在充分發揮長江水運能力的基礎上,強化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分工協調,在布局上達到最佳組合,實現資源配置最優、效率最高、成本最省的效果,形成宜水則水、宜陸則陸,水陸結合、優勢互補的綜合運輸網絡,并與上游地區的綜合運輸網銜接協調”的構想將初步得以實現。
編輯:羅韋
關鍵詞:長江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