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解決拋荒難題要靠“兩雙手”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總計五方面被分為32個小點,重中之重仍是糧食安全,文件針對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出了許多細化要求,包括永久農田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以及投融資等等。同時也提出,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順序。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國人早已忘記了饑餓是什么滋味。現在的我們,早已告別“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日子。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710萬噸,比上年增長0.9%。自2004年以來已實現“十一連增”;2014年,袁隆平院士團隊牽頭的相關課題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了超級稻百畝片過千公斤的目標,創造了一項里程碑式的世界紀錄。吃飽飯,于我們似乎是早就不用擔心的問題了,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仍聚焦糧食安全,為的啥?細讀文件,我們會發現,其中透露出的兩大信號尤其值得思考:一是糧食安全依然任重道遠,二是農業生產大有潛力可挖。
向農業挖潛力,就是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唯有現代化,才能提高生產效率,一方面將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一方面又要解決不少耕地拋荒的問題。近些年,全國各地耕地拋荒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在一些偏遠山區,因為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基本上屬于婦女、兒童、老人,被戲稱為“386199”部隊。農戶承包的責任田地,有的轉包給鄰居、親友耕種,有的農忙時回家種幾天地,插秧栽苗后就不聞不問,有的干脆拋荒。同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一些開發商圈地遲遲不動工,一荒就是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據媒體日前報道,安徽省淮北經濟開發區新區從2011年開始征地建設,可到今年1月底,基礎建設才基本完成,主干道兩旁,上千畝土地荒了幾年全是雜草。另外,位于常州溧陽市的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從2011年開始征地至今荒廢,4000多畝良田既沒修路建房,也不許村民耕種,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白白地浪費著。
太陽的光輝,日復一日地灑向良田沃土,雨露也在年復一年地滋潤,然而,一些本可豐產的良田卻辜負了大自然的恩澤,長年拋荒,這比餐桌上的浪費更令人痛惜。更令人憂心的是,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對此已見怪不怪,肚子一飽,糧食安全這根弦早就松弛下來了。殊不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語境下,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市場化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國實現糧食供求平衡的壓力加大。我們不能因為忘掉了饑餓而輕視饑餓,不能將吃飽肚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超級稻的科研攻關上。
此次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于確保糧食安全,強調了政府管控這雙“看得見的手”。其中,劃定永久農田,是從“量”的角度,解決農田被侵占、拋荒的問題;建設高標準農田,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是從“質”的角度,確保耕地不受環境破壞和污染,提高產能;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的資金投入,是從“投”的角度,進一步挖掘糧食生產的潛力。這些,都可說是確保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舉措。
農業現代化需要多管齊下,比如有學者提出,應當逐步取消城鄉戶籍差別制度,加快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要加快土地流轉,讓種田能手多種田,實行集約化經營,同時讓農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等。這些,都是提高農業勞動效率和效益的手段。只有效率和效益雙雙提高了,借助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土地拋荒之類的難題才能更有力地得到化解,糧食安全才能真正得到確保。
編輯:水靈
關鍵詞:拋荒難題 糧食安全 中央一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