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財經觀察:歐版量寬 影響幾何?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22日宣布歐元區包括國債在內的資產購買計劃,數額逾萬億歐元,目的是應對持續的通縮壓力并促進經濟復蘇。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歐元區這項被視為歐版量化寬松的舉措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根據這項計劃,相關方面預計將從3月起的至少19個月內,每月購入600億歐元成員國國債與私人債券。
就歐元區而言,不少經濟學家批評這項歐版量寬來得太遲,影響效果。實際上,歐元區多國國債收益率早已回落到2007年前的水平,想靠壓低國債長期利率水平進而刺激信貸的空間不大,通縮預期也給改善處境帶來一些難度。德意志銀行國際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斯特凡·施耐德認為,向原國債持有者置換自由資金將是歐版量寬生效的主要途徑。但問題在于,釋放出的資金是成為熱錢流出歐元區還是作為融資進入實體經濟,目前仍未可知。
摩根士丹利的模型測算結果顯示,歐元區每一萬億歐元購債規模只能拉動經濟和通脹上漲約0.4個百分點。法國興業銀行當日發布報告稱,歐元區需要2萬億至3萬億歐元規模的量化寬松,才能使通脹恢復至目標水平。
但是,即使量化寬松對歐元區經濟的直接刺激有限,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也不容忽視。歐洲央行購債方案已盡可能消減德國債務共擔的焦慮,令各國央行購買本國國債并承擔全部風險,但仍招到德國強烈批評,認為量寬舉措削弱了歐元區各國的改革動力。施耐德說,法國、意大利等在過去五年毫無作為,“等他們不得不承認量寬也非萬能時,就得在實施改革和擴張財政間做出實質性選擇”。而前者會引來民意反彈,后者則與德國的意愿背道而馳。此外,希臘國債因信用等級問題未能進入可購債范圍,如何走出困境更成未知。
更重要的是,歐盟各國經濟早已緊密相連,在歐洲央行宣布量寬前后,瑞士央行聞風“變臉”,宣布瑞郎與歐元“脫鉤”,丹麥央行則連續三次降息,可見央行決策的影響力與量寬對各國貨幣競貶的潛在壓力。
視線放得更遠些,美國、英國經濟復蘇并逐步退出超常寬松,歐洲、日本則仍將在超低利率環境中徘徊,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撰文稱,發達經濟體內部“分化”將引發主要貨幣間匯率變動,美元對歐元及其他多種貨幣都面臨進一步升值的壓力,威脅到經濟復蘇,進而可能加劇全球政策緊張與強化保護主義的政治風險。
不過,隨著量寬功效逐漸“見底”,發達經濟體將面對通縮這一共同難題。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貝爾特拉姆·舍福爾德說:“歐版量寬的最終結果將顯示發達國家普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靠貨幣政策無法解決。”他說,排除油價等因素,發達國家通縮壓力主要來自工資上漲乏力、技術進步致商品價格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此,如何真正促進通脹與經濟回升,需要各國在經濟與財政政策上進行更為積極的探索與協作。
對于新興經濟體,施耐德認為,歐元區量寬的首要影響或在于熱錢流入美國、美元升值間接帶來的貿易與金融市場沖擊;對中國而言,則意味著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的壓力增大,資金流出壓力增強,同時對歐洲出口也將受到影響。不過,埃爾-埃利安認為,如果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能夠借助大宗商品價格下滑的時機推動各自的結構性改革,強化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將有利于世界經濟再平衡的前景。
舍福爾德說,中國經濟改革強調內需的方向將加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中國還可利用其經濟增長的潛力與政策空間在創造需求、穩定世界經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促進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政策協作。
總之,歐元區量化寬松給危機后尋求再平衡的世界經濟帶來了新的變數,如何盡量使這一舉措“機”多于“危”,各國間的合作溝通與改革創新將有助于得到更積極的結果。
編輯:羅韋
關鍵詞:經濟 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