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十大生活謠言”背后的信任裂痕和健康焦慮
此前網絡熱傳的“白皮雞蛋更有營養”、“木耳豬血能清肺”、“吃燒烤后吃梨能抗癌”等生活“常識”都是假的!近日,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與百度知道,聯合發布《2014年十大生活謠言》,其中“吃××更健康”的偽常識占了8條之多。(1月14日《新京報》)
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之后,老百姓對身體健康有了更直接也更強烈的利益訴求;然而,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事故,進一步切割了社會信任,加劇了公眾的健康焦慮。“十大生活謠言”一方面利用了社會信任的鴻溝,另一方面也觸碰了老百姓關于身體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將謠言看成一種社會情境,它一旦被許多人相信,就會進一步增加相信者的人數,進而對社會功能造成影響,導致人們的認知偏差,激發負面的社會情緒,形成單向度價值判斷和同質化思維。在有效信息供應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刺激性的謠言對受眾的精神需求的滿足,謠言內容與受傳者預期的吻合以及受傳者之間的相互印證,都會讓謠言 “亂花漸欲迷人眼”。
謠言就像“流行病”,它從個體發端,迅速地傳染擴散,或能演變為群體性恐慌。謠言之所以能生根發芽,在于它擊中了民生痛感——清肺也好,抗癌也罷,普通的食材“化腐朽為神奇”的背后,是“看病難”、“看病貴”格局之下老百姓的“自我救贖”。社會信任的流失以及信息的不透明,讓“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成為了人們的一種“次優選擇”。
法國心理學家勒龐在其名著《烏合之眾》中指出,個體容易受到群體情緒和結構性心理壓力的影響,表現出很強的行為趨同性,成為“身不由己”的從眾者。面對“十大生活謠言”,人們也會進行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和算計;低成本高收益之下,即使所謂的生活常識是假的,又沒有什么利益損失,何樂而不為?在“囚徒困境”的裹挾下,集體盲從成為一種主流的行為選擇,導致“十大生活謠言”的虛火越燒越旺。
由于專業知識的限制和信息的封閉,人們容易被打著“科學”幌子的生活謠言蒙蔽住雙眼。消除“十大生活謠言”,既需要制度的完善,也離不開治理技術。“辟謠聯盟”也好,“謠言粉碎機”也罷,都生動地說明公眾參與可以打破知識瓶頸和信息封閉,驅散謠言的陰霾。
社會定力的集體缺失,讓人們喪失了冷靜、理性、謹慎的思維,處于一種浮躁、焦慮的狀態,讓“十大生活謠言”有了可乘之機。因此,只有修復社會信任裂痕和不良社會心態,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足,生活謠言的生存空間才會逐漸被壓縮。
編輯:曾珂
關鍵詞:十大生活謠言 信任裂痕 健康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