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戰爭硝煙戰爭硝煙
何云與《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創辦
在巍巍太行山區大羊村十字嶺下,有一座高聳的紀念碑。正面是楊尚昆的題詞:“太行新聞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鐫刻著曾在太行山戰斗過的57位新聞界烈士的英名。排在第一個的是何云。
何云是我黨《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創辦人、社長兼總編輯。在抵抗外侮、爭取民族解放的戰場上,何云以報紙為陣地,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克服重重困難,創辦了《新華日報》華北版,在敵后樹起了黨的新聞事業的旗幟,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動華北乃至全國團結抗日與進步,將一腔熱血灑在為祖國獨立自由而戰的疆場上。
以筆作槍,辦報抗日
抗日戰爭爆發后,何云遵照黨組織指示,奔赴《金陵日報》做編輯工作。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何云受組織派遣,立即奔赴武漢,參加中共中央長江局籌辦《新華日報》創刊的工作。在新華日報社,他除了擔任國際版編輯,還擔任報社黨支部委員。1938年6月,日軍以優勢兵力進犯中原,《新華日報》做出疏散部署。到8月中旬,報館一行15人由何云等率領,沖破日偽的層層圍堵,安全抵達西安,并迅速開始了籌備《新華日報》西北版的創辦工作。不久,黨中央決定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何云率原晉察豫黨委所辦的《中國人報》報館部分人員,以及他剛從西安帶來的幾位新聞工作者和十多個印刷工人,還有一臺老掉牙的鉛印機,到山西沁縣南部的后溝村,著手《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創辦籌備工作。
然而,要在敵后殘酷的戰爭環境里,在敵人嚴密封鎖的條件下,在文化相對落后的深山里,辦一張現代化的報紙,其難度可想而知。據史料記載,當時何云等“創業者”面對的工作環境是:“從白紙到油墨、鉛字、墨水,都得從敵占區采購;沒有鑄鉛字的銅模,不過兩個月,鉛字經不起磨損,筆畫逐漸模糊,成了黑點,幾乎使報紙難以印出;電訊器材更是敵人嚴禁運往根據地的戰略物資;就連食用的水,也主要靠水窖積存的雨水……”為此,何云對大家做思想工作說:“有困難,發動全報社,人人想辦法,出主意,辦法就出來了。人民戰爭么,克服困難,就得靠同志們的努力。”就這樣,在何云的帶領下,報社人員人人都開動腦筋、想辦法,以致上級領導說何云他們“成了一群諸葛亮”。沒有銅模,報社人員自造半鉛模成功,解決了鉛字更新的難題;缺失電訊設備器材,報社人員就自造土電池,自制線圈,自裝收發報機……就這樣,何云發動大家獻計獻策,因陋就簡,土法上馬,解決了辦報中的一個又一個困難。
“極端認真,未敢懈怠”
1938年12月21日,何云起草的《新華日報》華北版《發刊詞》指出“《新華日報》華北分館任務有三項:一是立足華北,堅持敵后抗戰,鼓勵、推動全國團結抗戰與進步;二是創建、鞏固和擴大華北抗日根據地;三是團結華北戰士,開展敵后文化運動,與敵苦斗到底”。1939年元旦,《新華日報》華北版終于創刊,何云任報社社長兼總編。
欣聞《新華日報》華北版連克難關,節節勝利,朱德總司令獎給報社100塊銀元,并寫信鼓勵道:“繼續提高創作熱忱,不斷克服可能到來的任何困難,使敵后抗戰的文化工作,更益前進。”是啊,正如何云所說的那樣:“一個鉛字等于一顆子彈,在敵后辦報就是無形的戰斗。”1940年9月,為了打破日寇的“囚籠政策”,我八路軍、決死隊在華北2500公里長的交通線上,發動了舉世矚目的“百團大戰”。為了及時報道勝利的消息,何云在派記者隨軍采訪的同時,自己時而在報社抓編發稿件和印報工作,時而隨總部和一二九師首長奔赴前線組織戰地新聞采訪工作。當“百團大戰”的關家垴殲滅戰打響后,何云帶了部分記者和油印機,隨彭副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和一二九師劉、鄧首長日夜戰斗在火線上。報道寫好后,即審即刻、即校即印。
當時的領導同志曾這樣評價說:“何云辦報極端認真,未敢懈怠。”的確,他從內容確定到標題制作,從文字斟酌到版面劃定,都一一過問,親力親為。鑒于報社是一個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單位,他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他對曾任報社黨支部書記的左漠野說:“報社知識分子多,來自四面八方,多做思想工作,搞好團結,非常重要。但要堅持原則,注意方式。”平日里,何云經常去工作室串門,一方面指導幫助工作,另一方面了解同志們的思想情況。木刻室有一對從延安魯藝來的青年夫婦,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刻配合每期社論的木刻插圖。何云對他們生活上格外關心,并盡力為他們創造好的工作環境,但同時對他們的工作也嚴格要求。有時,他們的木刻插圖主題表現不夠突出,何云會讓他們返工重刻,直至滿意為止。
背起“報館”打游擊
1941年初冬,日軍井關三十師團和第四、第九混成旅團一部共約5000兵力,陸空配合向我八路軍華北敵后規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黃崖洞發起進攻,報社奉命埋藏機器、堅壁資財、背起“報館”打游擊。盡管炮火連天,但這份日刊兩萬多字的報紙一直堅持出版,“以鐵的事實粉碎了敵寇漢奸的宣傳攻勢”。
1942年5月,日軍向太行山區發動了“鐵壁合圍”的“大掃蕩”。何云率報社機關隨總部和北方局向外線轉移。但出發后不久,他們即被日軍包圍。戰斗中,何云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工作崗位。在化整為零、分散隱蔽的幾天里,他跟身邊的幾個人說:“不要把子彈打光了,留下最后兩顆,一顆打我,一顆打你自己,我們決不當俘虜。”28日晨,何云在遼縣大羊角附近突圍中和敵人激戰數個小時,最后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7歲。
何云犧牲后,劉伯承沉痛地說:“實在可惜啊!一武(左權)一文(何云),兩員大將,為國捐軀了!”7月8日,《新華日報》華北分館和新華書店聯合舉行何云等犧牲同志追悼大會。抗戰勝利后,其靈柩移到涉縣石門烈士墓;全國解放后,1950年,晉察魯豫烈士陵園在河北邯鄲市中心落成,何云與左權的忠骨移至該烈士陵園。
編輯:曾珂
關鍵詞:何云 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華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