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將專題協商作為履職“拳頭”產品
專題協商“重頭戲”讓履職亮點紛呈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創新履職形式開展專題協商記事
在不久前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七次常委會暨專題協商會議上,自治區政協就推進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的有關建議,得到與會自治區黨委領導以及工程牽頭單位的廣泛關注和認同。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協開展系列專題協商活動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自治區政協與自治區黨委、政府共同制定并組織實施年度協商計劃,相繼圍繞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等8個議題開展專題協商,成為創新工作思路、提高履職成效的一大亮點,為助推內蒙古科學發展、富民強區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創新協商形式打造履職品牌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積極探索協商民主新載體,把專題協商作為履行職能“拳頭”產品,著力打造有特色的履職品牌。
自治區政協主席任亞平要求:“要完善制度機制,擴展協商渠道,豐富實現形式,增加協商密度,會同黨委、政府制定并落實好年度協商計劃,以實踐創新的新成果,展示人民政協的新作為。”
為此,自治區政協學習借鑒全國政協和其他省市政協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從健全協商制度入手,經自治區黨委、政府同意,研究制定了年度協商計劃的辦法。今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政協辦公廳聯合印發《政協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2014年度協商工作計劃》,明確提出自治區黨委、政府、政協今年將圍繞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協商民主建設意見、加強自治區政協協商民主建設;進一步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等9個重大議題,共同組織開展協商活動。這些議題都是涉及內蒙古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協商計劃要求,協商工作由自治區政協主席會議組織實施,自治區黨委、政府分管領導和政協主席會議成員、自治區有關直屬部門負責人、自治區政協常委、有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界別委員代表,按照協商層次分別參加各次專題協商。自治區相關部門單位參與調研和協商籌備活動,配合自治區政協做好協商工作。
黨委、政府、政協聯合制定并組織實施年度協商計劃,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協商民主建設的重要舉措,為自治區政協開展專題協商落實了責任主體,作出了機制安排,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全區各級政協組織開展好民主協商活動指明了方向。
打牢協商基礎提升調研水平
開展專題協商,調查研究是重要基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協商發言權。為實施好年度協商計劃,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緊抓專題調研這一關鍵環節,認真研究調研方案,實行分管副主席牽頭負責,由辦公廳和相關專委會組織政協常委、界別委員、專家學者以及黨政相關部門組成9個調研組,按照調研方案加以實施。
從4月中旬開始,調研工作按計劃分路展開。各調研組先后深入全區有關盟市旗縣,走進城鎮社區,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村民牧戶,聽取情況介紹,組織座談討論,實地考察工作進度,了解政策落實情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在深入基層“摸清下情”后,各調研組集中精力“吃透上情”。自治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情況調研組,先后與自治區黨委農牧辦,自治區發改委、財政廳、住建廳、交通廳、水利廳等16個相關部門分批次召開了5次專題座談會。
“怎樣解決村鎮規劃滯后問題?”、“工程建成后怎樣進行養護管理?”、“簡化規劃及實施方案報批和評估環節手續的建議是否可行?”、“能否建議自治區用調整部門預算或從非稅收入中提取的辦法來解決盟市建設資金配套難問題?”調研組點出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并逐一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建議,在座談中與各部門認真探討。
“我們贊同政協的觀點,要重點關注資金籌措難問題”、“自治區近幾年礦產煤炭、房地產業低迷,從非稅收入中提取建設資金不現實”、“規劃和實施方案要層層上報、逐級評估審批,費時、費力、費錢,調研報告應對此有所反映”。黨政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對調研組的建議設想提出意見。
這些意見建議,為研究修改調研報告提供了重要依據。各調研組在分別與黨政相關部門進行專題座談后,又向有關盟市、旗縣和自治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部分界別委員征求意見,經自治區政協主席會議研究后,再次與相關部門召開協調會征求意見,協調專題協商具體事宜。
專題座談、征求意見的過程,成為觀點碰撞、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充實完善的過程。通過反復溝通、交換意見,進一步找準了問題根源與所提建議的切入點,增強了調研報告的針對性和可行性,使政協與黨委政府真正做到了方向一致、目標一致、工作一致,為開展好專題協商奠定了基礎。
力推協商精品促進成果轉化
政協的協商成果只有得到重視、采納和運用,進入黨政決策程序,才能真正體現價值和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專題協商的成效首先在“面對面協商”上得到體現。經過充分準備,除1個協商議題需待中共中央出臺相關文件后實施外,年度協商計劃確定的其他8個專題協商會如期舉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6月和9月召開的兩次政協常委會暨專題協商會議,分別就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和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議題與自治區黨委、政府進行協商。
會議從形式到內容都讓與會者眼前一亮。以往會議的參與主體是政協常委,現在則擴展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從政協常委、委員“自彈自唱”變成面對面民主協商。不論是政協常委、委員、專家學者還是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每一份調研報告和發言材料都有很強的針對性,發言中的觀點和建議針對的都是協商議題所涉及的難點問題和關鍵環節。
經過8次專題協商會議的深入協商討論,自治區政協與會人員同自治區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分別在“推動國家層面完善機制和政策,為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的長效機制提供決策參考”、“進一步強化‘十個全覆蓋’規劃指導,加快編制村鎮布局和發展規劃”等43項建議上達成共識。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李佳、自治區副主席王玉明在會上分別對黨政部門落實協商會議有關建議提出具體要求。
協商成果重在轉化落實。自治區政協根據會議達成的共識,按協商層次大力推進。專題協商常委會議上形成的協商成果,相繼報送自治區黨委政府,努力轉化為黨政決策部署。各專委會與相關部門專項協商會議上形成的建議,在報送黨委、政府的同時,推動有關部門直接吸納落實到工作中。在成果反饋方面,按照年度協商計劃要求,進一步加強同黨政相關部門的聯系溝通,及時跟蹤專題協商成果落實情況,以促進協商成果能夠得到充分轉化運用。
風好正是揚帆時。開展專題協商的這場“重頭戲”,讓政協履職工作亮點紛呈。在新起點上,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將借助中央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東風,繼續在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協商 政協 自治區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