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長渠通南北 潤澤千萬家

--寫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之際

2014年12月12日 20:55 | 作者:林暉 魏夢佳 吳植 宋曉東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初冬時節,丹江口水庫碧波蕩漾,橫無際涯。

  12月12日,清冽的漢江水從陶岔渠首汩汩流出,一路逶迤北上。它過長渠、鉆涵洞、穿黃河、跨鐵道,從南方秀美的山嶺來到廣闊的華北平原,歷盡千里奔波,最終抵達終點:北京團城湖。

  從1952年提出“借水”設想,到62年后夢想成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砥礪奮進一甲子,世紀工程終于成為現實。

  調水逐夢六十載

  1952年深秋。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第一次出京考察。站在黃河邊的邙山上,毛澤東留下這樣的感慨:“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如果說在上世紀50年代,南水北調尚且只是具有戰略眼光的長遠藍圖,到了21世紀,黃淮海流域嚴重缺水的現實,已經讓南水北調變得迫在眉睫。

  國際上,通常以人均1000立方米作為缺水警戒線,人均水資源量在500至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小于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我國黃淮海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只有450立方米。

  實際上,從我國水資源空間分配來看,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總量本身就偏低,僅占全國的7.2%。與此同時,這一區域又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人口、國內生產總值、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均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分布有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大中城市40多個,用水剛性增長的需求不斷增加。

  缺水,給華北人民帶來沉痛的記憶:

 ?。S河下游1972年至1999年28年間有22年出現斷流,90年代更是幾乎年年斷流;

 ?。?ldquo;華北明珠”白洋淀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有15年干涸,有些年份淀里干得“底朝天”,寬闊的湖底竟跑起拖拉機;

  --海河流域內21條主要天然河流處于全面干涸狀態,北京永定河三家店以下河道長年斷流,河道內土地沙化,遍布溝壑。

  幾十年來,華北地區城市用水擠占農村用水,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水,直到用盡了地表水,不得不把目光轉向地下,靠大范圍超采地下水維持社會正常運轉。

  在發達國家,深層地下水多作為戰略儲備資源。而在我國,北京、河北、河南三?。ㄊ校┑牡叵滤┧壤窟^半,分別高達58%、80%和60%!

  如今,黃淮海平原每年要超采地下水70多億立方米,目前已累計超采1200億立方米,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惡果已經產生。

  區域內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海水淡化成本又過于高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距離調水成為選擇,南水北調工程逐漸從紙面走向現實。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南水北調工程前期論證中,反復比選、權衡利弊、謹慎決策的思想貫穿始終。其間,參與規劃和研究的科技人員超過2000人。相關主管部門先后舉辦95次專家座談會、咨詢會和審查會,與會專家近6000人次,包含水利、農業、地質、環保、生態、工業、工程、經濟等各學科領域,為的就是選出最優方案……

 ?。玻埃埃材辏保苍拢瑖鴦赵赫酵ㄟ^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水從哪里來?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每年約有94%以上的水量流入大海。從長江流域調出部分水量,緩解北方地區缺水是可能的。

  在線路走向上,專家反復分析比較了50多種規劃方案,逐步形成了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調水的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

  從目前缺水形勢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等綜合分析,中央決定,先期實施東線一期工程和中線一期工程。

  其中,東線一期工程在京杭大運河基礎上,主要向江蘇、山東、安徽供水。中線一期工程從長江支流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取水,沿新開挖的渠道一路北行,向華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20個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市)供水。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僅占長江徑流量的5%左右,低于國際上現行的調水量一般不超過河流總量20%的河流開發標準。而這寶貴的448億立方米,相當于向北方地區增加了一條黃河水量,對于緩解北方地區的缺水形勢,改善并遏制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意義之大不言而喻。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舉行開工典禮。一年后,中線工程正式開工。

  長渠通貫漾微波

  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全長1432公里,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新建渠道一路北上。工程建設者們逢山打洞、逢河架槽、逢路設橋,向全線2385座各類建筑物發起攻堅戰。

  鄭州以西約30公里的黃河孤柏灣處,水面波瀾不驚,底下暗藏玄機。兩個長達4.25千米的隧洞,從河床底下約30米處靜靜穿過。

  這就是穿黃工程,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

  “穿黃不通,千里無功。”作為全線規模最大、單項工期最長、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復雜的穿黃工程,僅僅設計方案,就討論了十多年。

  在工程界,開挖隧道都采用盾構機掘進。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副總工程師程德虎感慨,黃河河底泥水混合,控制不好,剛剛掘出的隧道就會坍塌。同時,盾構機這個大家伙“頭重腳輕”,特別怕“點頭”,方向把握不穩,就會“往前栽”,一樣前功盡棄。

  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這句話用在盾構機身上最合適不過。從進口開始掘進,盾構機在河床下幾乎是“摸黑前行”,只能靠各種精密觀測儀器校正誤差。否則,幾千米外預設的鉆出洞口就將作廢,這其中要求的設計誤差不能大于10公分。

  最終,當盾構機從左右兩個穿黃隧洞鉆出洞口、迎來久違的陽光時,誤差僅為2.9公分和4.1公分。

  跨越千里,實現立體交叉。長江黃河,從此牽手相握!

  中線工程遇到的“攔路虎”,又豈止一處。位于河南省魯山縣境內的沙河渡槽,堪稱世界第一大渡槽工程,總長度9050米。渡槽裝滿水后的容量為190萬立方米,能裝滿約1000個標準游泳池。

  與高鐵架梁類似,沙河渡槽也需要把預制好的槽體架到梁柱上。然而,高鐵一根梁重860噸,而沙河一榀渡槽重達1200噸。更困難的是,渡槽是U形,上壁為空,槽壁更只有35厘米厚,用普通吊機根本“無處下手”。

  困難總比辦法多。一種“槽上運槽”的技術應運而生,在35厘米寬的槽頂上架設專用軌道,后續的槽通過已經架好的槽向前運輸,由此完成整個渡槽的架設安裝。渡槽不斷向前推進,軌道也向遠方延伸……

  不僅是隧洞、渡槽等大型工程,即便是看似簡單的修建明渠,也要克服諸多困難。膨脹土,素有“工程癌癥”之稱。這種土晴天硬得像一把刀,雨天軟得像一團稀泥。如果在膨脹土上直接修明渠,由于土壤反復膨脹收縮,很容易造成渠道隆起、開裂甚至坍塌。從渠首到終點,有近400公里的渠道要穿越膨脹土地區。

  為了馴服這只“攔路虎”,專家組又進行了十多年的研究,最終提出把膨脹土換填成水泥改性土,解決了“遇水膨脹,失水收縮”的難題。在正式施工開始前,單是現場試驗就進行了5年……

  問渠哪得清如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何保護好這源頭活水,是南水北調成敗的關鍵。

  早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伊始,中央就提出“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的原則,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地位。

  幾個數字,揭示出當年污染物處理的窘境:中線工程開工初期,偌大的水源區一共只有5座污水處理廠、1座垃圾填埋場。大量城鎮污水不經處理直排河道,生活垃圾亂堆亂放,嚴重威脅水質安全。

  為改變這一嚴峻局面,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水源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安排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174座,新建垃圾處理場98座,覆蓋水源區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和重點城鎮。

  水源區大部分屬于秦巴山脈連片特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一方面經濟要發展,一方面環境要保護,二者如何協調并進,考驗著執政者的能力。

  黃姜是一種其貌不揚的植物,卻能提取出用于制造激素類藥物的黃姜皂素,成為秦巴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水源區黃姜加工產業遍地開花,大小加工企業多達200多家,皂素生產能力達上萬噸。

  然而,黃姜加工又屬于高污染行業,生產1噸皂素就要產生500噸高濃度的有機廢水,廢水中COD濃度達國家一級排放標準的300多倍。這個濃度比造紙、印染等行業的污染還大,號稱“污染之王”。這些企業大都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濃黑的廢液肆意排放,嚴重污染水源。

  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中央和地方打出一套環保組合拳。先是制定黃姜行業廢水排放標準,對不能達標排放的加工企業實施關停;同時加強廢水治理的技術攻關,鼓勵企業環保升級。大浪淘沙。位于陜西省山陽縣的一家黃姜加工企業不僅在調整中“幸存”下來,還依靠皂素清潔生產工藝把企業做強做大。如今,企業皂素年產能達到1000噸,年產值上億元,帶動當地種植黃姜的農民每戶增收超萬元。

  經過近年來一系列綜合治理,水源區水質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從國家環保部門今年以來逐月監測的指標等來看,陶岔取水口水質達到II類要求,主要入庫支流水質基本符合水功能區要求,漢江干流省界斷面水質達到II類,實現了中線通水前水質保護總體目標。

  水源地水質優良,如何保證千里輸送的途中不出問題?

  千里長渠,既是輸送管道,又是天然屏障。中線干線新挖渠道與沿線河道全部立交,杜絕了沿途污染水質“混入”其中的可能。同時,總干渠兩側劃定了水源保護區,通過植樹造林、農業結構調整、園林綠化等手段,未來總干渠兩側將形成30至60米寬的綠色生態屏障,“護衛”長渠安瀾。

  即便是最棘手的突發情況,也制定了應急預案。例如,一旦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在跨越總干渠橋梁發生泄漏、爆炸、翻車等突發事故污染水質,可以分段關閉閘門,通過退水閘排出污染水體,避免“問題水”北上。

  飲水思源且珍惜

  秦巴山脈巍峨聳立,丹江漢水奔流不息。為了這千里調來的長江水,水源地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線工程取水,需要在原來丹江口水庫大壩的基礎上加高壩體,由此增加淹沒面積370平方公里,34.5萬生于斯、長于斯的庫區人民需要搬遷。這其中,最大的102歲,最小的才出生24小時。

  尤為特殊的是,丹江口水庫上世紀50年代動工興建,60年代初開始移民,70年代大壩抬高,很多移民都已經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搬遷。

  何兆勝是河南省淅川縣倉房鎮沿江村村民,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一生輾轉三省四地:23歲遠赴青海,后返流淅川;30歲再遷湖北荊門,然后又返老家;2011年5月,由于丹江口大壩加高,70多歲的老人再次搬遷到太行山下的河南輝縣。這次搬遷后,他再也沒能返回老家,去世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如果國家要用這塊地,讓俺搬,俺還搬……”

  丹江口庫區移民是繼長江三峽移民之后最大的一次國家行動,34.5萬移民任務主要在2010年、2011年兩年時間內完成,平均每天搬遷500人,搬遷強度遠超三峽。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大移民中,廣大移民干部用自己的忠貞和奉獻書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贊歌:有的兒女生病無法照看,父母去世無法盡孝,甚至妻子重病去世還絲毫不知;有的掛著輸液瓶繼續工作,甚至累倒在自己為之奮斗的崗位上,再也沒有醒來……幾年間,先后有18位移民干部犧牲在工作一線。

  留下的是淚水,立起的是豐碑。

  位于京石段的中線漕河渡槽已經轉入運行期。每天,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保定管理處工作人員馬駿都要和同事們在附近巡邏4次。

  短短2000多米的渡槽,從南向北走一遍要三四十分鐘。渡槽上沒有任何遮陰的地方,夏日暴曬下很容易中暑,因此,藿香正氣水成了巡邏必需品。而到了冬天,呼嘯耳邊的北風吹在臉上,仿佛刀割般疼……

  每一滴送到受水區的生命之水,都凝聚著廣大移民、庫區群眾、工程建設者和運行管理維護人員的努力與心血。

  清水無言,卻分明警醒我們:飲水思源,珍惜每一滴水。

  隨著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先后通水,一張宏大的水網在中華文明腹地初現脈絡:

  --自東向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江河奔流入海。

  --從南往北,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三條“天河”勾連互濟。

  “四橫三縱”的骨干線網,支撐起華夏大地的水利大動脈,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長渠貫通南北,潤澤萬千百姓。一泓清水向北流,給干渴的北方帶來希望、帶來夢想……

編輯:曾珂

關鍵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日本欧美大码aⅴ在线播放 在线免费播放AV片 亚洲欧美综合香蕉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