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社科院報告稱政府醫療投入并未減輕個人負擔
專家:財政新增投入大部分被浪費,流向了醫院、藥房和藥企
醫保財政補貼將提高至每人每年360元
醫保財政補貼標準將繼續提高。根據“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2015年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將在目前基礎上再提高40元,達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
醫改五年來,政府醫療衛生支出每年增加超過20%。不過從統計數據看,政府對醫療衛生的巨大投入并未減輕個人的直接負擔,個人絕對衛生支出仍在逐年上漲。對此專家認為,民眾一直抱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緩解。如果醫院運行機制、補償機制沒有變,醫藥費用增長不能有效遏制,那么老百姓得到的實惠依然有限。
持 續 醫保補助逐年提高
事實上,自新醫改啟動以來,政府不斷加大對醫藥衛生的財政投入。數據顯示,2011年各級財政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200元,這一標準在2012年提高到240元,在2013年進一步提高到280元,2014年為320元。
這一趨勢也體現在歷年財政支出上。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介紹,2009年至2013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累計達30682億元,年均增長24.4%,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比重從2008年的4.4%提高到2013年的5.9%。2014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預算安排10071億元,比2013年執行數增長10.5%。
而這筆資金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支持健全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資金。“2014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籌資已經提高至1000元,新農合的人均籌資也將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但新農合個人繳費仍維持100元。也就是說,這部分錢中九成都由財政負擔了。”在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醫改藍皮書: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報告(2014-2015)》發布會上,北京市發改委委員、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表示,新農合籌資的提高部分,2014年各級財政預計投入8.14億元,“客觀地講,這個比例不低了。”
從醫療總支出占比角度而言,財政補貼標準提升帶來的變化明顯。以國際標準來看,衛生總費用主要反映了一定時期中全社會籌集和使用的衛生資源總量,從籌資的角度看,衛生總費用由個人衛生支出、政府衛生支出和社會衛生支出三部分組成,而衡量一個國家居民醫藥費用負擔大小的方法,通常是看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該指標越小意味著居民負擔越小,反之則意味著居民負擔越大。
2000年左右,我國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曾高達60%,居民的醫藥衛生支出負擔日漸沉重。但經過五年新醫改之后,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已經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按照醫藥衛生事業“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末期,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將降低到30%以下。
壓 力 個人負擔依然很重
不過,對于財政補貼增加能在多大比例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學術界有不同意見。上述《醫改藍皮書》提出,政府對醫療衛生的巨大投入并未減輕個人的直接負擔。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但從實際支出金額看,個人衛生支出的金額從2008年的5875.86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9654.55億元,增加了3778.69億元,較2008年上漲了64.31%。
與此同時,衛生總費用從2008年的14535.4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27826.84億元,增加了13291.44億元,較2008年上漲了91.44%。
“由此可見,雖然個人相對衛生支出逐年下降,但個人絕對衛生支出卻在逐年上漲。這說明,個人相對衛生支出的下降,不是源于個人絕對衛生支出的下降,而是源于個人絕對衛生支出的漲幅低于政府絕對衛生支出的漲幅和社會絕對衛生支出的漲幅,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學國表示。
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物價會攀升,醫療價格也會上升。但結合CPI的變化評價衛生費用后發現,無論物價漲跌,衛生費用都在漲。“物價的波動和衛生費用的變化不呈正相關,而且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中任何一方衛生支出的漲幅都遠遠超過物價漲幅。可見,物價波動對衛生支出的影響有限,不是衛生支出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文學國表示,四年來,個人的衛生支出金額大幅上漲,政府對醫療衛生的巨大投入并沒有減輕個人的直接負擔,“這就是老百姓對政府大量投入沒感覺的原因。”
“政府財政提高了這方面的支出,但是醫療很特殊,醫療最終需要由醫院和醫生給患者提供服務。在政府大量增加醫保投入的同時,如果醫院改革沒有跟上,醫療費用會不斷上漲。”一位專家表示,人均醫療費用過去幾年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
《醫改藍皮書》主編、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房志武也表示,新醫改帶來諸多好處,但民眾一直抱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緩解;公立醫療機構行政化的局面還沒有找到改革突破口;被民眾廣泛詬病的“以藥養醫”體制還沒有根本改觀。
抓 手 控制醫藥費用增長
有專家認為,目前衛生總費用快速增長,主要是政府投入快速增長的結果。而與增加政府投入相對應,控制醫藥費用增長是解決“看病貴”問題的著力點。
“現如今,財政新增投入的大部分被浪費掉了,流向了醫院、醫生、藥房和制藥企業,他們的收入大幅增加,但患者得到的服務和質量沒有相應提升,投入產出比很低。”文學國認為,目前對藥品采購和價格的管制政策是醫改中的最嚴重問題。
據了解,現行藥品集中招標的主要做法是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的采購機構作為采購主體,負責藥物采購。招標時堅持量價掛鉤,發揮批量采購的優勢。堅持質量優先,價格合理,采取“雙信封”招標方式。
但有專家認為,不斷上漲的藥品價格沒有得到遏制。“該招標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解決藥價虛高幾倍、十幾倍的問題。因為該問題是順價加價15%和零差率政策下,只招不采,形成了‘采購價格越高、獲利越多’的扭曲導向所致。”這位專家表示,集中采購、量價掛鉤只有在“采購價格越低、獲利越多”的正常導向下,才有效果,且只能解決幾個百分點的問題。現行政策下,集中采購、量價掛鉤實際上已經成為藥價虛高的保護傘。
醫改藍皮書認為,允許醫院二次議價(取消差價率管制,讓醫院購進價格越低,獲利越多,有動力降低藥品采購價)是降低藥品價格的有效辦法,有利于藥品價格普降、醫療機構積極性提高、商業賄賂不治而愈、無須增加財政負擔、促進藥品集中招標制度改革。
與此同時,政府加大投入對深化醫改依然至關重要。專家認為,目前的個人衛生支出比例和2000年左右60%的峰值相比雖然已經大幅下降,但是因為衛生總費用中包含了醫療支出和公共衛生支出,如果扣除公共衛生支出,個人衛生支出的比重即使降到30%,占醫療支出的比重依然很高。如果和國際標準進行比較,30%也還是一個較高的比重。
編輯:羅韋
關鍵詞:衛生 政府